
近日,浙江大學牽頭謀劃建設的東海實驗室(智慧海洋浙江省實驗室),經過半年的調研和準備工作,終于通過了實驗室建設方案論證,專家一致認為:東海實驗室符合浙江省有關省級實驗室建設的要求,具備建設條件,能實現省實驗室預期目標,一致通過建設方案論證。雖然還需上報省有關部門,但通過論證也標志著該項目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據了解,該實驗室以立足浙江、深耕東海、聯動長三角、走向太平洋,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創平臺為目標定位,面向國際前沿,聚焦陸島智能聯動管控、海洋環境立體感知、海洋資源綠色開發等研究方向,研究海洋領域重大科學問題,著力攻關海洋智能裝備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術產品,打造海洋科研人才高地,為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撐,成為長三角海洋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引領者、“科技興海”的重要窗口。
結合以上該實驗室的主要攻關方向,可知主要涉及材料科學、信息科學、智能制造等方向領域,而在這些方向上,浙江大學都具有硬核的實力。簡單的來看,浙江大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擁有39個A類學科,11個為A+,和以上方向相關的學科如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都有A的表現。

根據定位,欲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創平臺,雖然沒有透露欲投資多少,但是根據定位,以及所處的位置,應該不會少。那么這個實驗室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松山湖實驗室或者是姑蘇實驗室呢?
我們簡單地回顧下以上當時轟動一時的兩個材料實驗室。

2018年4月,投資120億建立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坐落東莞,立志于打造“國家級材料實驗室”。成立兩年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承擔國家、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30余項,在《自然》等一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240余篇,已受理專利74件;引進18個創新樣板工廠團隊,成立10家產業化公司等。
無獨有偶,2020年2月,投資200億,在蘇州建立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匯集了60位院士專家,同樣立志于打造“國家級材料實驗室”。
雖然東海實驗室聚焦的領域不一樣,且定位非國家級實驗室,但定位國際一流,必將不會和以上兩個材料實驗室相差甚遠,反而可能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