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人類的血液及其產品是重要的醫療資源,充足安全的血液和血液產品的供應以及安全有效的輸血服務是國家醫療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輸血挽救生命,但,輸血也是一把雙刃劍,血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對輸血安全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血液中除已知病原體,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體等20多種外,還有再發病原體,如: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巴貝西原蟲等,以及可能的新發病原體,如:寨卡病毒等。輸血傳播病原體以及其導致的疾病一直是血液(輸血)安全研究的重要內容。

建設“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南寧中心血站輸血傳播疾病聯合實驗室”,旨在利用廣西本地少數民族聚集、稀有血型標本集中的優勢,在涉及的輸血傳播病原體流行病學調查、血液篩查技術儲備、臨床用血病原體滅活、“一帶一路”及“東盟”國家的學術交流、援助等方面逐步達到國內領先地位。

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劉嘉馨表示:“聯合實驗室,主要是從血液安全也就是輸血傳播疾病開展研究,充分利用南寧和國際東盟板塊結合的非常近的地理優勢。在大湄公河領域,在輸血行業體系里面,在傳播疾病里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叫‘蚊媒傳播’,通過蚊子來進行病毒的傳播,可能會導致包括寨卡、登革熱等病毒的感染,感染以后可能會通過血液也傳給受血的人。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兩件事,第一個幫助東盟國家,包括我們大陸大湄公河領域的這些國家,提高他們的血安全的水平之外,對我們國家自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血安全的保障。”

聯合實驗室同時為也廣西的血液篩查策略提供理論支撐,為輸血安全提供技術保障,促進南寧中心血站科研水平更快更好的發展。
南寧輸血醫學研究所主任 莫秋紅介紹:“通過病原體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可掌握該病毒在我們人群中的分布情況,為是否在血液篩查過程中會增加該病原體的檢測項目提供理論支持。目前我國血液病原體篩查中也只有4個檢測項目,但是只有掌握了我們本地的一個流行情況,才有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指導,因為如果是沒有流行的話,增加篩查某病原體的意義就不大。”
此外,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主辦,南寧中心血站承辦的“老撾獻血人群新發再發病原體篩查體系的建立及應用”2020年線上培訓也同時開展。

本次線上培訓是中國科技部常規援外項目“老撾獻血人群新發再發病原體篩查體系的建立及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策略,提高老撾血液篩查技術及血液安全保障,促進兩國戰略合作,發揮我國引領作用,最終促進我國及周邊國家的采供血安全。

培訓會上,醫科院輸血研究所、南寧中心血站、廣州血液中心、深圳血液中心、江蘇省血液中心、重慶血液中心及老撾國家血液中心的技術專家集中進行線上授課,在獻血者招募、獻血者選擇和標準制定、輸血傳播病原體檢測、血液成分制備及血液儲存、血液質量管理、臨床輸血等方面技術及先進工作經驗與老撾國家血液中心技術人員分享。本次培訓會有包括老撾國家血液中心及老撾各省采供血機構、醫院輸血科,以及中國國內部分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等參會人員代表共計2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