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之江實驗室發布一系列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成果,智慧社會的未來圖景愈發具體而清晰。
之江實驗室2017年9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作為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戰略性科研機構,著眼于建設成為解決智能科學與技術領域方向性重大問題的集團軍,以源頭創新引領和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截至今年8月,之江實驗室共獲批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3項,其中,國撥經費近3億元。
成立3年來,之江實驗室堅持集智攻關,以大兵團作戰方式密集推進一大批科研項目。其牽頭研發的“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已面向學術界、產業界全面開源,其分布式計算引擎支持超大規模模型訓練,計算性能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為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主可控夯實基礎。實驗室布局一系列新型計算理論方法和軟硬件系統研究,旨在實現人工智能算力和能效的提升。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類腦計算機支持1.2億脈沖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并研制了專門面向類腦計算機的操作系統。自研的智能駕駛仿真測試平臺通過數字孿生與泛化衍生技術,有效提升無人車駕駛算法的道路駕駛安全性和智能駕駛能力,目前已成為國內提供極限測試案例最齊全的平臺之一,并與產業界開展深度合作。
作為全國最早出現的一批“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之江實驗室集成各方優勢,聚力“高原造峰”,攻關關鍵核心技術。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說,之江實驗室不做第1001個傳統科研機構,而是要做高校做不了、企業又不會去做的事,要承擔能解決國家戰略所需和“卡脖子”問題的科研任務。
之江實驗室努力打破傳統科技體制機制的條條框框,讓創新資源集聚更順暢、多主體協同攻關更高效、多元投入后的利益分配更合理。之江實驗室依托雙聘、兼聘等靈活的引才聚才機制,積極探索以實際貢獻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逐漸形成了高端創新人才“強磁場”,如今擁有1500余人的團隊。35周歲以下的年輕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占比達75%,超過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員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
據了解,之江實驗室下一步將聚焦智能計算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目標是創立屬于自己的智能計算理論體系,突破智能計算“卡脖子”問題,開發核心裝備與器件,建立自己的技術規范與標準體系,實現智能計算的“中國定義”,為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智慧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計算能力支撐。之江實驗室首席科學家潘云鶴院士說,實驗室布局的不少前沿項目還處于“無人區”,鼓勵科研人員勇敢去闖,之江實驗室將立足于做強實體,同時又充分發揮平臺效應,為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國家實驗室貢獻浙江的探索實踐經驗。
在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之江實驗室位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塊的新園區將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