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企業和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是我縣關于產學研合作的一種新的探索與實踐。寧海創新企業梯隊的整體能級偏弱,缺少具有創新能力強、人才基礎好的創新型領軍龍頭企業,同時,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創新投入總量偏低。“為了創造‘高校科研服務地方經濟,地方企業促進高校發展’的良好局面,我們政府機構轉變職能,主動服務,基于對縣域內企業長期的了解,幫助企業精準對接高校團隊,解決技術瓶頸。”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葛周澤告訴記者,簡單來說,政府就是扮演好“媒人”的角色,變“廣撒網式”的粗放對接為“挖掘式”的精準牽線,搭建好科研與企業間的“鵲橋”,力促“聯合實驗室”這種小范圍、精準對接的合作模式,實現可持續、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和創新。
去年,縣科技局在日常的企業技術難題排摸中,獲悉寧波雙林汽車部件發展中遇到了汽車尾門精密減速器研發設計方面的技術難題后,迅速組織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劉文教授團隊與其開展合作,雙方經過高效、細致的洽談,迅速地達成合作意向,并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該科技合作項目去年還獲得了2019年中國創新挑戰賽一等獎,同等享受“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政策,獲獎補資金500萬元。如今該項目已經進入設計分析階段,預計將在10月份完成前期基礎研究,在明年進行試生產。
企業和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進行研發的過程,于企業而言,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屬于“低成本試錯”,既可降低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也可培養團隊、集中資源攻關,并實現成果共享;高校學生則通過項目深入企業現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了實戰能力。參與項目的王俊賢是該學校2018級本科生,在聯合實驗室中參與傳動器新型齒輪架子的設計。“在參與研發過程中,我將機械原理、注塑成型、三維設計等課程都掌握了,把書本上的理論用到了實踐中。”他表示。
與此同時,“聯合實驗室”也成為我縣引留人才的一個重要窗口。“雙方保持長期的科研合作,讓團隊學生也有意向扎根企業,真正成為企業研發部門的一員。”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而這個過程中打通了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公里,參與過研發的學生留在企業,迅速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不僅減少了企業的培養成本,更提升了企業的創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