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廣東省中醫院承建的我國中醫類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實施方案通過科技部、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論證。這在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廣州中醫藥大學建設,與此前已經建立的中藥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起,共同組成了我國日臻完善的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本次論證由陳凱先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姚新生院士和俞夢孫院士擔任副組長。專家組成員由北京、新疆、上海、山東、澳門、廣東等地的13位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組成。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省教育廳及廣東省中醫藥局的領導和專家參加了論證會。

▲與會專家及領導合影
會議由廣東省科技廳黃江康處長主持,論證階段由陳凱先院士主持。
專家組通過現場考察、聽取實驗室主任陳達燦教授做的建設匯報、審閱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等材料,經充分質詢和討論,認為:在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可冀院士、副主任呂玉波研究員指導下,凝練了四大研究方向,具有嶺南地方特色,優勢突出;圍繞中醫濕證與主要慢病防治過程中的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以開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所形成的理論方法、技術體系等,將為促進中醫藥學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撐。專家組一致通過實驗室實施方案論證。


▲論證會現場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王省良代表實驗室建設單位感謝各位高水平專家對實驗室建設運行實施方案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國首個中醫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經過3年多的籌備和培育,歷盡艱辛和曲折。接下來,學校將從“雙一流”學科、“高水平大學”建設方面,多渠道籌措經費,支持實驗室建設。從人才引進、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
廣東省科技廳、省外國專家局溫則偉副局長指出,廣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中醫藥發展,早在2006年就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中醫藥強省”建設。2015年開始,廣東省人民政府與科技部共同申請建設省部共建中醫藥國家重點實驗室,2016年12月納入部省會商紀要。中醫濕證與重大慢病防治既能支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又能促進中醫藥行業科技進步。科技廳、省外國專家局將一如既往的支持中醫藥發展,按照科技部的要求落實建設經費和過程管理。

▲專家組考察實驗室條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中醫科技處賀曉路副調研員指出,自從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后,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工作,已經把中醫藥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7月25日,中央深改委通過《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大力促進中醫藥科研發展。我國第一個中醫類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意義重大,抓住“證候”這個中醫學的關鍵科學問題,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為中醫理論的創新和重大疾病的療效提升提供基礎研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