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首批啟動建設的4家省實驗室之一——中子科學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日前舉行了項目開工奠基儀式。該實驗室坐落于粵港澳大灣區主要核心城市之一的東莞市,毗鄰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由東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未來將布局公共技術平臺和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板塊、創新樣板工廠、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四大核心板塊,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模式,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


▲“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試線建設”團隊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電池新材料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表示,實驗室將立足于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研發南方基地、未來國家物質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交叉開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國際品牌效應的粵港澳科研中心,聚焦原創性和顛覆性研究,自主創新,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高地。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去年4月在松山湖大學創新城的過渡場所掛牌成立以來,已經取得了諸多成果,在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上發表了4篇文章。接下來,實驗室將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在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正在探索“創新樣板工廠”的新模式,通過將實驗室科技成果在樣板工廠內進行小、中試孵化,并適機與社會資本結合,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新材料高科技企業,帶動粵港澳材料科技相關產業聚集。我們的創新樣板工廠板塊目前引進了18個高水平研究團隊,并成立了松山湖材料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東莞塘廈鎮、大嶺山鎮等初步達成了共建產業園區的合作意向。實驗室將會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試線建設”團隊是“創新樣板工廠”引入的高水平研究團隊之一。該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學杰介紹,該團隊正在開展針對消費電子類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的研發、檢測、小試和中試,并促進相關成果的轉移轉化,與已有的鋰離子電池工藝和裝備技術平臺結合,形成從材料到電池設計以及委托制作的全面能力,支撐我國新一代3C和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
據介紹,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于2020年建成,區域內還將建設材料博物館,用來展示國內外研發的各種新材料供人們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