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是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從創建至今,學校著力在優勢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正朝著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前不久,西湖大學云棲校區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員周強作為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解析了人源氨基酸轉運蛋白的結構,揭示了其工作機制,破解了困擾國際學術界多年的難題。周強介紹:“它的結構解析有利于后續癌癥藥物的開發,還有遺傳疾病致病機理的理解和藥物的開發。”
雖然云棲校區占地僅66畝,但西湖大學的名字,卻在海內外引起了高度關注。
在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小波的實驗室里,他正在指導博士生對藻類細胞進行分離。就在上周,該實驗室揭示了光合作用在蛋白質層面的發生機制,為提高農作物生長效率打下了深厚基礎。“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時候,我收到了施一公老師的一封郵件,他說在西湖大學,你的科研支持條件是沒有限制的,這句話打動了我。”李小波說。
像李小波這樣自愿加盟西湖大學的頂尖學者還有很多。從2015年籌建至今,西湖大學一直把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學校發展的目標。目前的云棲校區,整個科研設施、創新環境和發展空間足以支撐2000位師生和教職工開展教學科研活動,目前已經錄用了近百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
對于今后的發展,校長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有著明確的規劃,接下來要從“筑巢引鳳”,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朝著世界一流的目標大步邁進。“我們每一步走的路,都完全按照我們的規劃在往前走。希望在生命健康、醫藥領域率先突破,隨后在人工智能、在理學的多個方向、工學的多個方向形成突破,內涵式建設產生科研成果,技術轉化造福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