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唯一承建兩個“國家實驗室”的大學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坐落在安徽合肥中國科技大學西校園中,這是國家計委批準建設的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擁有的同步輻射光源是目前國內高校中唯一一臺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研究平臺。
2.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的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實驗室“建設計劃任務書”于2004年11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海內外專家的論證。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在長期堅持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重點實驗室資源的優化整合,逐步形成的一個以多學科綜合為特點、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領域為導向的新型實驗室,其學科領域涉及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和信息,實現了五大一級學科之間大跨度的整合。
為發揮中國科技大學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和多年來形成的學科交叉的良好傳統與氛圍,增強創新能力,2001年10月,學校決定對中科院結構分析重點實驗室、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若干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組)、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的原子分子物理實驗室、理化分析實驗室和低溫強磁場實驗室進行整合,組建多學科的綜合性國家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建設已列入中國科技大學“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規劃和“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設規劃。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
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工程學科為基礎,與機械、電信、材料和生命等強勢學科交叉融合而成,依托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實驗研究平臺建設。
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實驗室已率先建成了一批在國內領先并不可替代性的實驗裝置,如我國首座海洋工程水池、國內第一座雙軌道船模拖曳船池、國內第一座工程實用空泡水筒和我國首座裝備與功能已居世界前二位的海洋深水試驗池等。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的第一批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漢市共建,其依托單位是華中科技大學,另有三個組建單位: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旨在通過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學研究平臺,推動國家科學研究的原始性創新。2006年11月,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順利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專家進行的國家實驗室建設計劃任務可行性論證。
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堅持“依托光谷、省部共建、資源整合、區域創新”的方針;定位于國家創新體系下的科研基地,光電科學與技術的學科創新基地,光電領域高層次、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光電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為推動民族光電產業進一步發展,提升我國光電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科學和技術支撐。
清華大學——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清華信息國家實驗室將按照“以培育國際一流實驗室為目標,組織開展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全新創新機制,吸引、聚集和培養國際一流人才”的基本要求,整合清華大學在信息領域的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系統、微波與數字通信、集成光電子學-清華大學分室)和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普適計算、生物信息學-信息學院分室、信息系統安全),發揮清華大學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學與工程4個一級學科優勢,進行重點建設。其建設目標是在國家目標引導下,通過對清華大學信息領域的優勢資源整合,建成信息科技創新的優秀研究團隊和先進的開放合作平臺。
清華信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覆蓋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信息的獲取與采集、信息的通信與網絡、信息的處理與計算、信息技術基礎器件、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以先進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科學探索等諸多方面,旨在取得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可具體分為以下五大研究方向:
* 海量智能信息處理理論、技術與應用
* 下一代互聯網絡的理論、技術與應用
* 新一代寬帶無線與光通信理論與技術
* 新型微電子、光電子器件核心與技術
* 面向未來的前瞻性交叉性創新探索(包括:生物信息學與中醫藥現代化,量子信息計算、調控、通信及其固態實現,認知科學與腦科學,可信軟件等)
北京大學——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
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是科技部2003年11月批準籌建的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依托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和中科院化學所。實驗室研究方向涵蓋了化學科學或分子科學的大部分領域,主要包括:分子反應動態學與結構化學、膠體、界面及多相體系、有機合成化學、理論與計算化學等。
實驗室的發展目標是凝聚一批國內外優秀科研人才,開拓校所合作的新模式,成為分子科學領域國內一流的研究基地和國家公共實驗研究平臺。
中期發展目標是成為在國際化學界有重要影響的實驗室與開放研究平臺,形成若干支在化學相關主要學科領域的優秀團隊,為分子科學研究和國家戰略性目標提供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撐。遠期發展目標是成為國際一流的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
2017年11月23日,經科技部批準,組建北京分子科學中心。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由科技部和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充分調動中央各部門及地方的積極性,整合全國海洋科技資源,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改革,積極探索,服務國家海洋戰略。 [1] 主要依托: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5家單位聯合共建。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科技部2006年啟動籌建的10個國家實驗室之一,由科技部、山東省、青島市共建,財政部、教育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提供支持,主要依托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農業部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土資源部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五家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驗室是國家所擁有的并賴以解決國家急需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學問題的實驗室,代表一個國家在某一領域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西南交通大學——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
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是在已有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基礎上進行建設的,實驗室是國家于2006年確定的第二批10個國家實驗室之一。是我國西部地區高校唯一的國家實驗室,也是中國軌道交通領域唯一的一個國家實驗室。 [1] 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定位于圍繞高速鐵路、重載運輸、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即“一高一重一新”)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引領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
南京大學——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是以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配位化學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聯合納米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和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等相關研究基地的骨干研究力量,吸納和融合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微電子和固體電子學、無線電物理等7個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光學、材料物理與材料化學、有機化學等11個博士點學科的相關部分,以多學科交叉為科研優勢組建而成的微結構物質科學平臺。
作為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量子調控項目的主要研究基地,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的定位在以微結構科學和量子調控、分子工程學等為研究核心,以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與電子科學等交叉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攻方向,以國際前沿、國家需求、自身積累、和學科交叉集成為依據,凝聚、匯集社會各方的力量和資源,逐步建設成為從事高水平科學研究、擁有高層次實驗研究平臺、形成高素質的科學技術隊伍、具有規模較大、學科交叉、人才匯聚、管理創新、流動開放的國際一流實驗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是航空科技基礎研究和前沿高技術創新的組織和實踐機構,是國家航空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的堅強支撐,是具備體量大、水平高、隊伍強、學科綜合交叉和體制機制創新等特點的現代化、綜合性的大型公共研究平臺。
作為我國航空科學技術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競爭前高技術的創新基地,將以重大航空科學基礎問題為研究主線,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航空類項目。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作為國家重大航空工程的技術支撐基地,將根據我國的中長期科技規劃和國家需求,結合國家重大航空工程,做好重大項目研發中所需諸多科學技術領域關鍵問題的攻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