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本次我校還有30個課題獲批,國撥經費1.086億元。在“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中,我校連續三年獲批項目數和經費數全國第一。
據統計,自2016年首批項目啟動以來,我校已累計在6個領域獲批項目主持20項、課題主持89項、一般參與近200項,國撥總經費累計達10.5億元。從總體上看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在一些國家重點支持的領域需要加強參與度。
本次獲批的7個項目,在高新領域“地球觀測與導航”重點專項中,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龔威教授主持的“全天時主動式高光譜激光雷達成像技術”項目,獲批國撥經費2417萬元。該項目通過建立高光譜激光雷達技術從原理-方法-應用-產業化的整套理論與方法體系,將其發展成新型遙感學科門類的首要科學問題;實現高脈沖能量和高轉換效率的寬譜激光輸出所需的皮秒光纖激光、光子晶體光纖及其耦合、高可靠機載集成等關鍵技術,實現高光譜激光雷達高效接收探測的超快高光譜-空間分辨三維同步成像技術,實現空間-光譜高分辨數據處理能力的海量數據高性能處理技術及多特征數據遙感應用。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金光教授主持的“自適應導航軟硬件技術”項目,獲批國撥經費1986萬元。該項目面向日益增長的復雜城市環境的安全監控與應急救援等重大應用需求,開展面向大眾的優于1米、高可信、高可靠的室內外無縫定位軟硬件技術研究,為將來導航智能位置服務、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無人駕駛等應用的核心技術提供支撐。
在醫學領域“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中,人民醫院唐其柱教授主持的“中南地區慢病防控科技綜合示范研究”項目,獲批國撥經費1860萬元。該項目在系統分析和整體論證的基礎上,實施重大慢病的綜合防控,創立科學完善的慢性病綜合“六級防控”新理論,構建新穎獨特的“1+N”集成防控技術體系,實施“多病共防”“五位一體”的多個防控主體協同發力,推進慢病科技防控規范有效實施,為降低重大慢病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人民醫院劉忠純教授主持的“抑郁癥復發的預警體系建立和綜合干預策略研究”項目,獲批國撥經費916萬元。通過建立基于多源數據的抑郁癥復發預警體系,指導治療和康復等,構建基于“醫院-社區模式”的結合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綜合體系在社區推廣應用,對抑郁癥復發的預警體系的建立和綜合干預策略的研究推廣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社會發展領域“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中,藥學院洪葵教授主持的“深海生物資源開發與高值化利用技術”,獲批國撥經費2344萬元。在海洋微生物先導物的規模化制備技術方面,將為海洋微生物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樹立典范;為癌癥耐藥和細菌抗生素耐藥提供新的藥源,造福人類健康;促進我國藥物創新體系完善,加速由仿制向創制、由醫藥大國向強國轉變。
在社會發展領域“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重點專項中,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姜衛平教授主持的“綜合利用空間觀測技術的大地震孕育發生變形時空特征研究”項目,獲批國撥經費1714萬元。項目面向中國大陸強震預測的重大需求,綜合多源空間觀測手段,建立毫米級全球和區域參考框架并提出數據快速解算方法,獲取高精度三維地表形變場;提取主要活動斷裂帶分段運動特征,揭示斷層變形和應力積累時空轉化機制;發展高光譜和LIDAR等遙感數據地震應用技術;形成基于大尺度形變場的7級以上大震危險性預測方案;為地震監測研究和我國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在社會發展領域“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中,網絡安全學院崔曉暉教授主持“食品安全關鍵大數據研究”項目,獲批國撥經費2600萬元。項目通過對食品全鏈條、多業態、多品類(食用農產品與主要預包裝食品品類)、全信息、全過程的數據采集,研發相關技術,構建食品安全智能監管標準體系,并進行產業示范,實現食品安全的智能監管,為我國食品安全智能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國家科技部管理的原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共同管理的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以及國家農業部、衛計委等13個部門管理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整合而成。旨在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突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的技術瓶頸。由于該計劃體現了國家戰略需求,其參與度對于學科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有較大的關聯,因此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申報踴躍,競爭較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