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悠久燦爛的文明史,其中閃爍著耀眼的科技之光,“四大發明”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如科技史家李約瑟所言,“從3世紀到13世紀,中國一直處于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地位,明清以后逐漸落后了。”然而,隨著經濟的崛起和國力日漸強盛,今天的中國科技再一次領跑全球,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被贊為“新四大發明”。
建立一座國家級科技博物館,系統展示從古代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不僅是記錄歷史,更是矚望將來,不僅是推動科學普及和傳播,更是以生動、直觀的形式介紹“新知”,曉諭科技與人類命運之關系,塑造反映悠久創新傳統和具有時代特征的科學文化,其重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實際上,科技博物館在發達國家已是國家文化設施的“標配”。美國有科技類博物館500多座,其中包括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等享有盛名的博物館;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大型國家科技博物館的國家,為科技博物館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障,早在多年前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每年活動經費支出就達2300多萬英鎊;我們的近鄰日本早在1872年就創建了國立科學博物館,還在本世紀初建成了富有趣味的“科學未來館”,引導人們體驗正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以科學的觀點來理解現實和思考未來。
反觀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科技館建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各地特別是沿海省份出現了一些各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館,2016年還啟動了“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的建設,“公眾版”和“學術版”的網上博物館均已開放,為科技博物館的“互聯網+”之路作出了探索。但總體來看,我國的科技館仍以小型館為主,場館定位和功能性質也有模糊之處,綜合性大型科技博物館更是付之闕如。這與我國的科技實力,以及國人在生活中體驗到的科技“沖擊感”顯然都不夠匹配。
更重要的是,觸摸科技的本質是探索未來。科技史博物館最重要的意義不在于收藏科技史的文物、也不是把“歷史上的科技”紀錄片式地呈現給觀眾,而是給人們提供一種浸潤于科學文化,與科學家進行精神交流,向過去致敬,與未來握手的可能。這就要求科技博物館建設在受眾定位、主題確定、展陳內容、風格創意包括宣傳推介等方面多下功夫,注重在科技史與百姓生活聯結處使勁兒,鮮活地展示那些呈現于科技中的人類美好夢想。特別是運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增強親民性和互動性,最大限度創造身臨其境的氛圍,使科技博物館不僅有“歷史感”和“科技感”,而且有“網感”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