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騰訊控股(以下簡稱“騰訊”)作為主發起方,聯合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計劃投資約340億元人民幣,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股份。這將是全球互聯網公司和實體商業巨頭之間最大的單筆戰略投資之一。
一個是線下實體商業巨無霸,一個是網絡線上流量王,對于急于打通線下線上、真正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萬達和騰訊來說,兩家聯手,無論對于兩家企業還是對于中國的“新消費”模式的探索,都是天大的好事。很顯然,由于萬達的加盟,原來互聯網企業競爭激烈的“新零售”格局將進一步升級換代,因為萬達擁有商業、電影、主題樂園、酒店、兒童產業等海量消費場景,絕不僅限于零售,新零售的戰火必將燃燒到更大領域,此次萬達和騰訊共同發布的新聞稿首次提出了“新消費”的概念,就是最好的例證。
萬達騰訊的合作,的確令人充滿期待,它們能否打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消費”樣板,是一個具有足夠想象力的戰略合作。
自從馬云2016年10月提出新零售概念起,線上企業開始把目光描向線下,包括阿里、騰訊、京東、蘇寧,都火速殺入線下零售業,打造出很多關于新零售的新概念:阿里提出新零售、京東提出無界零售,蘇寧的智慧零售,不管概念如何,它們的基本套路都是通過入股線下零售品牌或自身創新等方式布局新零售。阿里入股蘇寧、銀泰、三江、新華都、大潤發之時,騰訊也入股京東、永輝超市,隨著騰訊入股家樂福中國的塵埃落定,有關新零售的大格局基本形成。而此次由于線下實體商業巨頭萬達的加入,新零售戰局立刻風云突變。和原來兩家并購的那些實體零售企業相比,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業態上,萬達都是巨無霸。
面對新消費,萬達有什么優勢?
從2017年萬達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到,截止到2017年底萬達已經開業235個萬達廣場,萬達廣場總客流31.9億人次,如此規模,絕非幾個永輝超市和大潤發 可以相提并論,如果按照每年去10次廣場計算,每年逛萬達廣場超過3億人次,這3億人次都是極具購買力,有消費意愿,覆蓋全國重要一二三線城市中心,絕對的消費主力軍。目前新零售只涉及零售這一個行業,而萬達廣場業態包括零售、購物、餐飲、影院、寶貝王兒童產業等諸多業態,不管是新消費還是新零售,這些場景和人流無疑都是寶藏。
作為線下巨無霸的萬達早在2014年開始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嘗試,算到今天已經走過了4年,從線下到線上融合過程中,萬達還是做了不少努力的。免費WiFi,ibcom技術在萬達廣場的全面布局,飛凡APP的線上線下推廣,智能排隊、智能停車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萬達廣場的線上線下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從去年開始萬達開始利用自己海量消費場景和高技術合作,推出的創新加速器項目,主要就是瞄準高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如何為實體商業賦能。這一切都說明,萬達向線上進軍早已做好準備,而且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
面對新消費,再看看騰訊有什么優勢?
騰訊擁有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依托強大的社交平臺和大數據技術,騰訊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數字內容,并協助廣告主觸達數以億計的中國消費者,是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增值服務提供商。
騰訊在阿里新零售概念提出大約一年之后提出了自己針對零售商的解決方案,提出做零售的“賦能者”,也表明騰訊開始把目光聚焦到線下零售領域。騰訊“智慧零售”打法核心是基于小程序+微信支付的會員運營和多場景貫通,輸出大數據、云、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看到在騰訊的零售體系構想中騰訊只是作為一個流量和技術輸出者,給零售商的改造提供更先進的工具,而如何改怎么改主要還是零售商自己說了算,騰訊的零售體系是去中心化體系。這些訴求與萬達是高度吻合的。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萬達和騰訊聯手推“新消費”模式真是天作之合。萬達巨大的線下客流,和海量的應用場景是騰訊夢寐以求的。而騰訊的微信支付+小程序+大數據+云+人工智能等技術是萬達渴求的,作為流量和技術的輸出者,而非經營管理者,萬達很多場景需要騰訊“賦能”。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把萬達規模巨大的線下場景,都能被騰訊的互聯網工具賦能,那將是什么情景。這也許就是萬達騰訊提出的共同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中國“新消費”商業模式。未來已來,拭目以待。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