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精準醫學研究被列為科技部重點專項,足以見得國家對精準醫學的重視。早在去年3月份,我國就已經從戰略層面上啟動關于精準醫療發展的戰略規劃,制定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的三大原則:原則一,精準醫療的發展要緊跟國際發展前沿;原則二,緊密結合國家需求;原則三,在發展過程中體現中國特色。
堅實基礎——精準醫療與中醫一脈相承
生命科學基礎和中醫基礎是我國已有的兩大特色醫學基礎。科學基礎是指我國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中,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在“863”、“973”等重大專項的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成果。中醫基礎指的就是我國傳統的中醫。不論是近期提出的精準醫療,還是我國早在千年前就有的中醫,都提出辯證施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思想。因此從哲學層面而言,精準醫療與中醫一脈相承,因此詹院士表示,打造中國特色的精準醫療體系,我們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在基礎建設完成后,詹院士認為接下來就應明確未來五年的精準醫療目標。精準醫療要與我國重大疾病的防控,以及全民健康需求緊密結合。目前,我國的生物醫藥技術和醫學發展層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除了建設更多國家級技術平臺、研究隊伍等基礎建設外,政府、科研、臨床、產業等方面也要做好密切合作。讓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引領世界的態勢。根據習總書記提出的方針——利用組織優勢、資源優勢以及已有基礎,根據公眾的需求加上創新驅動,實現科學發展的彎道超車。中西方的高發疾病有所不同,詹院士希望能充分發揮我國的資源優勢,當“十三五”結束時,食管癌、肝癌、胃癌、糖尿病等國人發病率較高的疾病研究能達到國際先進行列。
詹院士預測2030年,我國精準醫療項目將到達一個拐點:研究體系達到成熟階段;創新科技達到世界前沿水平;科研成果能轉化為產品應用到醫療行業;政府出臺配套的政策支持,向民眾普及精準醫療知識。屆時整個醫學發展將處于非常和諧、健康的狀態。
企業在精準醫療發展中的角色至關重要想要做好未來五到十五年的規劃發展,必須先做好政府、科研、臨床、產業四者間的協同工作。詹院士認為首先需要政府出面對科學研究做好監管,新的醫療健康產品在應用到臨床前需要法律法規進行引導,推動整個產業規范化向前邁進。同時,高校、醫院以及研究機構著力于創新研究方面。所產生的新成果不僅僅要在學術上獲得認可,未來還應能做到真正產業化。因此企業參與是合作機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詹院士著重強調企業在精準醫療發展中的重要性。去年底,百度公司CEO李彥宏個人出資3000萬元支持北京協和醫院開展食管癌研究。食管癌在中國的發病率最高,中國人口占全世界20%,卻擁有全球60%的食管癌患者。因此在我國開展食管癌研究所產生的數據肯定是全世界最大的數據。接下來在數據的分析過程當中,會涉及到研究方法,數據使用以及如何應用臨床等問題。詹院士認為,這是一個企業參與精準醫學領域的良好案例。雖然此次李彥宏個人出資,但百度做為一個大數據服務商,也會希望通過這次機會更好地切入到精準醫療領域里。
倡導數據共享,分區域建立示范平臺
我國在臨床數據、健康數據、組學分析數據等方面擁有巨大的資源,詹院士指出雖然資源豐富卻存在共享不足的問題。由于現行行政體制的關系,科研數據都分布在不同的機構中,就好比把珠寶放在小匣子里無法讓大家共賞珠寶的光彩。而國際上的TCGA等數據庫,號召志同道合的科學家們自愿將數據放在同一個數據庫里,一起共享數據庫資源。因此,相關部門已在思考和協調資源共享問題,如由政府出面達搭建公共數據平臺,每一位參與者都有共享資源的權利與義務。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均有經濟實力較強的生物園區,可以率先建設類似平臺起到示范作用。
近年來受精準醫療概念的影響,基因檢測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的公司走傳統醫療檢測路線;也有公司走娛樂道路,如減肥基因、喝酒基因等檢測。做為精準醫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基因檢測毫無異議正發揮著其巨大的作用。在詹院士看來正是由于基因檢測作用巨大,在市場中形成了熱點,自然會有很多人搶占商機。之前,國家雖然對基因檢測采取了嚴格的控制,但也在考慮如何才能做到張弛有度,在嚴格規范的同時給予市場良好發展的空間。我們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因此發展基因檢測產業,解決就業問題,這是政府樂于看到的景象。
政府在給政策松綁,但對于嚴重欺詐行為以及沒有科學依據的基因檢測,不會縱容其誤導民眾。對于已有科學依據,但還不成熟的檢測,政府也不會強制叫停。對企業而言,更為嚴苛的將是市場的洗禮。正規發展、嚴格要求的企業能夠經受住政策和市場的考驗,而那些不正規的,沒有技術含量的企業漸漸會被兼并甚至擠出局。正所謂大浪淘沙,希望基因企業能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方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