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晴艷(左)說:“我的理想,就是讓人們能自由、幸福地呼吸?!?/P>
伏晴艷,女,現任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長期從事環境科研和環境監測工作,先后領銜主持了30余項省部級重大環境科研專項任務,2015年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榮譽稱號。作為大氣監測科研領軍人,她勇于自主創新,主動承接PM2.5國家標準、規范的制定工作,創新研發監測技術方法體系,為國家PM2.5監測方法的確定提供確實可靠的數據支持,推動上海成為全國第一批向社會實時發布PM2.5監測數據的城市之一。
PM2.5——除了GDP,它或許是國內知名度最高的英文縮略語。短短幾年中,與這個科學名詞一起飛速普及的,還有公眾對空氣質量和生態文明的關注,這是青山綠水之幸,也給伏晴艷這樣的一線環境科研人員帶來了巨大壓力。
2011年前,全國沒有一家機構正式監測PM2.5。按正常節奏,相關工作需要十年左右時間,以積累數據、沉淀經驗、發展理論,隨后再設定空氣污染的指標、對策等,但伏晴艷和她的同事無法擁有這個空間,十年任務,兩年完成,因為形勢已不容許藍天再“遲到”。我國環保事業正在走向重要的制度性拐點,這次轉身需要“伏晴艷們”的勇氣、堅韌和創新力。
從冷門崗位到一連串全國第一
目前的上海正吹著一年中最潔凈的風——剛過去的十天,有八天的空氣質量為“優”。同時,今年可能也是過去幾年里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年。截至昨天,今年上海的PM2.5日均濃度比去年同時段低5.1%,比前年同時段低14%。
我們無法和2012年做比較,因為上海第一份正式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第一組覆蓋全市的PM2.5濃度值,發布于2012年11月。
那是一個轉折點。如今,許多上海人圍繞PM2.5形成的習慣——出門前用App查PM2.5指數,傍晚時從新聞里瞄一眼空氣質量預報,污染來襲前看一看預警顏色……這些在當下似乎“理所應當”的動作,追根溯源都不會早于2012年。在此之前,除了少數專業人士,大部分普通人根本沒聽說過PM2.5。
伏晴艷就屬于那極少數人。她算得上是上海最早追蹤PM2.5的研究者之一。2002年,她進入市環境監測中心從事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彼時,那是一個相當冷門的崗位,她只有一位同事,三個月后還辭職走了;背靠一個還相當青澀的學科,別說搞清PM2.5的機制,國內連準確測定它在大氣中的濃度都做不到。
但如今,通過“伏晴艷們”的努力,上海已經擁有一套具有國際水準的空氣質量研報體系,創下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第一個完成國家下達的PM2.5監測發布任務,第一批發布PM2.5實施數據,率先開展跨區域、跨部門的可視化空氣質量研判會商,最早通過“空氣寶寶”、手機App等向公眾傳遞空氣質量信息……
十年里,上??諝赓|量監測團隊規模,已經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100多人,監測站點數量從個位數拓展到上百個。從監測效果來看,上海大氣污染監測數據的有效性,超過98%,顯著優于國家標準;空氣質量的預測水平和準確率不輸國際同行,目前最長可針對長三角區域發布五天預報。為了表達對這個團隊的尊重,擁有豐富經驗、代表最高水準的美國環保署專家甚至當面表示,上??諝赓|量預報發布體系有許多地方值得他們借鑒。
沉靜中擁有創新的勇氣和堅韌
伏晴艷說話不疾不徐,輕柔的語氣透出一股沉靜的力量。同事們都說她有個人魅力,不是那種像火一般燃燒的能量,而是諸如堅韌、勇氣等內在的東西。
她于上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讀的就是環保。之所以選這個專業,就是因為看了《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有“現代環保主義圣經”之名,作者也是一位女性。
大學畢業后,她進了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從普通的技術員開始,從幫老同志打字、實驗室搖瓶子起步。環保研究離不開調查采樣,她進過工廠、爬過煙囪,扎扎實實,成為項目負責人、部門負責人。2002年,她調任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籌備本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從而開始研究PM2.5等新型大氣污染物。
PM2.5形成機制復雜,要摸清其脾氣很不容易。伏晴艷舉了個小例子:因為PM2.5顆粒極細,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它應該在大氣中均勻分布,而且濃度也會持續保持穩定;而實際上,事后大家才發現,它在一天里經常大起大落。
雖然國外對PM2.5有些研究,但在中國特殊的產業結構和環境條件下,很容易“水土不服”。比如:一開始,伏晴艷帶隊監測時,污染源附近測到的指標居然比純空氣還干凈;而在預測預報的起步階段,他們發現國外的理論模型也不適用。
儀器,自己設計;方法,自己摸索;模型,自己優化。這是一條逼出來的自主創新道路,當中的難度,外人想象不到。
實際上,2012年初,當國務院正式發布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納入PM2.5指標時,技術配套工作其實還遠沒有到位。伏晴艷說,標準更新時,如何監測PM2.5這樣的問題,國家并沒有方案;這些年,上海為兄弟省市和全國的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都作出了貢獻。
這是一個充滿空白、又充滿機遇的時代。伏晴艷團隊成員陸濤說,回想這些年,在伏晴艷帶領大家做成的事里,有許多曾被大家看作“天方夜譚”般的想法。在市環境監測中心的首席預報員段玉森看來,伏晴艷的魅力,就在于她勇于創新、勇于擔當、堅韌不拔。
兩年里出現眼花繚亂的進步
上海在1999年就嘗試著發布空氣質量指數,但那時叫做“空氣污染指數(API)”,沒有將PM2.5、臭氧等如今上??諝馕廴镜闹饕暗準住笨紤]在內,而且只顯示過去24小時均值,無法反映快速變化的實時空氣質量,與百姓觀感有差距。
2011年底,隨著霧霾天氣集中爆發,隨著某國使領館的PM2.5數據通過社交網絡廣為流傳,國內發布自己的權威數據、回應公眾期待的迫切性進一步增強,大氣環境監測和相關研究,為此必須大幅度提速。在上海,依靠伏晴艷團隊的工作,此后兩年的進步堪稱眼花繚亂:
2012年3月,上海試點發布PM2.5實時監測數據;
2012年12月,根據新的空氣質量“國標”編制的AQI指數在上海正式發布;2013年9月,上海推出空氣質量指數預報,將未來24小時分成三個時段,分段發布AQI數值預報;
2014年4月,上海首次發布PM2.5來源解析,將機動車、工業排放、揚塵等主要污染源對全市PM2.5的貢獻率進行總結;
2014年4月,上海全市的國控大氣監測點開始發布實時AQI指數;
2014年12月,上海牽頭發布長三角區域未來五天的空氣質量預報……
伏晴艷說,這兩年里最大的挑戰出現在2013年12月。那時,AQI預報才上軌道不久,但上海卻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霧霾——連續14個污染天,最高AQI指數接近500,創下歷史紀錄。14天里,伏晴艷每天都面臨無數人的追問:空氣何時會好轉?明天會怎樣?要不要更改預警等級?預測高了,社會就要承受不必要的應急成本;假如太保守,也絲毫無助于緩解市民的焦慮與擔憂。
她說,做環境監測工作,準確就是生命線。14天里,她和同事們每天都加班到凌晨1點,稍微瞇一會,天亮前再起床工作,在早高峰前發布新的預報。史上最嚴重霧霾終于過去,而直到現在,這個團隊依然保留了一個制度:遍布全市的無人監測站,只要有一個出現數據異常,哪怕是半夜,也必須盡快搞清原因加以修復。
今年初,上海交出了第一張年度PM2.5治理答卷:年均濃度同比降幅高達16%,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四年目標的80%。這表明,由100多項任務組成的上海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初戰告捷,而這個方案經過了伏晴艷團隊的科學論證。
正如她名字中包含的元素那樣——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伏晴艷是一位藍天的守護者。她說:“我的理想,就是讓人們能自由、幸福地呼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