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利申請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問題日益凸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近日在“中國經濟年會(2013-2014)”上透露,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要圍繞激勵企業創新來完善金融、稅收、價格、財政、知識產權等管理政策,增強企業創新內生動力,積極研究提高財政科技支出用于企業比例的措施。
“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快速增加,但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張曉強說。
事實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問題已引起不少官員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此前也表示,我國許多重大專項投入了大量研發資金,但結果是研發和商業化脫節。研發不少,出成果卻比較慢;專利不少,但是真正有價值的不多。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巡視員胡敏認為,我國高等院校科研項目體系過度重視基礎研究的投入,卻忽視開放市場方面的研究以及市場需求,輕視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進而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制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因素。
“與教育經費支出傾斜形成對比的是,政府對企業創新研發投入比例的相對低下。”胡敏說道。據了解,目前中國財政科技支出中企業僅占比15%,而發達國家則達30%以上。中國大中型企業科技研發支出目前占主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與發達國家大企業5%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與高等院校科研項目“重投入輕市場”相比,身處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顯然更加重視投入產出效率。為此張曉強建議,要圍繞激勵企業創新來完善金融、稅收、價格、財政、知識產權等管理政策,增強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同時加快構建“由企業牽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積極研究提高財政科技支出用于企業比例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