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因為在省級“挑戰杯”比賽中拿一等獎而被保送上研究生。不久前,他受邀回母校和學弟學妹交流保研經驗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件令他震驚的事情。
活動組織方把與會學生代表在本科期間的獲獎作品做成了PPT,其中一份題為《×××壓載水處理裝置》的校級獲獎作品抓住了李蒙的眼球,這與他當年的“挑戰杯”獲獎作品《×××壓載水處理技術及裝置》的題目相差無幾。
他隨即拿起手機在網上搜索這篇文章,卻驚訝地發現兩篇文章不僅摘要內容大致相同,關鍵處的實驗數據也是驚人的相似。更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作品的署名作者是他的師弟,指導老師也是同一人。
李蒙“蒙”了,自己的作品怎么會被師弟“盜”走?而兩年前就已經在省內拿過獎的科研項目為何還能獲得學校支持并通過校內的評選?他腦子里還冒出另一個問號來:如果真的是“翻新”作品,師弟這個項目的科研經費又去了哪里?
向記者回憶這些細節時,李蒙即將研究生畢業,3年來為導師老板的“打工”經歷讓他對科研經費尤為敏感——有科研項目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中就有經費是非。但是,他從未想過學生的科研經費還能出什么問題,畢竟,這塊蛋糕實在太小。
然而,就是這塊不甚引人注目的“小蛋糕”,也難以避免地染上了高校科研管理的種種弊病。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京部分高校調查發現,一些學生科研經費出現了“拼發票”、“湊預算”乃至“攢項目”的怪現象,而其背后暴露出來的一些導師“指揮”造假從中撈取經費,以及學生經費“九龍治水”式的管理問題則更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