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鳳凰工程)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開工建設,這是目前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大的單體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2.53萬平方米,科研大樓建筑面積3.73萬平方米,計劃于2015年5月全部竣工。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該項目將對加快“科技北京”的建設和促進北京生物技術等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1月30日,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大的單體項目,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鳳凰工程)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開工建設。該項目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總后勤部和北京市投資12.22億元,軍事醫學科學院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建,將成為北京市軍民融合的示范性工程。
該項目用地面積2.53萬平方米,科研大樓建筑面積3.73萬平方米,計劃于2015年5月全部竣工。大樓根據使用需求設計了不同的功能分區,將構建以蛋白質組分析系統、蛋白質結構解析系統、蛋白質功能研究系統為核心,以生物信息學、蛋白質大規模制備等分系統為支撐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可為大約500名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條件、學術交流場所和生活綜合服務保障。
據悉,2004年初,基于成功領銜“國際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這一引領世界生命科學發展的歷史機遇,軍事醫學科學院正式向國家發改委呈報了“鳳凰工程”方案。經過近9年時間的建設批準、項目論證、方案優化、報告審核、聯合批復,今天終于開工建設。根據規劃,軍事醫學科學院承擔“鳳凰工程”總部設施建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別承擔以冷凍電鏡、高頻核磁為主的輔助設施建設,并吸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現有的蛋白質研究平臺,組建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從而打造成世界蛋白質科學領域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艦。
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北京基地(鳳凰工程)的建設是我國由勞動密集型發展方式向科技創新型國家進行轉變的戰略需求,也是北京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示范窗口的重要載體,將對加快“科技北京”的建設和促進北京生物技術等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