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Sir揚言第890期
南都的報道說,到年底前,廣州市一共將有28個空氣監測站,城郊沒有監測點的狀況將得到彌補,中心城區監測點還將加密。而這條報道的亮點在于:對于此前民眾呼吁的借鑒香港的做法,增加路邊站的建議,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18個站點中沒有路邊站。這位負責人表示,路邊站的意義在于,靠近馬路邊,可以監測到汽車尾氣排放對于整體空氣污染的貢獻量。但是市民長時間待的區域主要是家里以及工作場所,那么,這18個空氣監測點難免給人掩耳盜鈴的感覺。
增加空氣監測點本來是大好事,但路邊站沒有,風景區的監測站卻大增,做了好事結果卻讓人感到不爽。這是屢見不鮮的非常糟糕的官民互動案例。職能部門不做事老百姓不滿意,做了事老百姓也不買賬。當然,職能部門也會感到委屈。我打圓場說句和稀泥的話:新增幾個路邊站會S嗎?在廣州大道、東風路等地,搞它幾個路邊站,再豎個大大的LED牌實時顯示監測數據!至于什么白云山帽峰山越秀山之類的地方,你愛設多少個就設多少個。這不就擺平了嗎?
這么簡單的事情,如果做起來像我說的這么簡單就好了。你聽:該負責人表示,“我們也不可能做到無限多,這些地方都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區域,他們也有對環境空氣質量情況掌握的需求,所以根據群眾意見,我們綜合考慮建在這些地方。”這話說得多么勉強。這么大的廣州才有28個空氣監測站28個!離“無限多”還遠著呢。講話不帶這么強詞奪理的。
我有理由使用陰謀論來推測,這28個空氣監測點收集的數據是用以匯總的。假如在污染嚴重的路邊建多點監測站,那一定會影響全年廣州的空氣質量數據。同理,如果空氣監測站建在風景區,那么廣州空氣質量數據肯定會好看得多。
隨著群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也隨著環保形勢的日趨嚴重,環保數據變得日益敏感甚至日益政治化,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在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中,環保局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復雜艱難。從體制上來說,職能部門的首長是政府任命的,理應對上負責,為政府排憂解難;但是從社會角色來看,環保局必須是一道以行政的力量保護城市環境的銅墻鐵壁。這是市民對環保局最基本的期待。就一般而言,我們更經常看到的是環保局為各種項目“保駕護航”,比如發布一年三百六十天的空氣質量優良的報告。正因如此,民眾對于環保部門的信任度也變得越來越有限。
環保局不僅僅是一個職能部門,某種程度上它代表的是整個政府的形象。因此,不該保駕護航的事堅決不干,與現實不符的成績單打死不出,這是最重要的。我相信作為市政府也不會愚蠢到命令你去吹牛皮說廣州一年有360天的藍天白云光是下雨都一百天啦!你以為市長不知道?此外就是與民眾的溝通互動一定要有專業的精神和謙恭的態度,不要睜著眼睛說瞎話或者強詞奪理。有話好好說,把話說得民眾氣順服帖,你的工作價值才能夠得到認可。
怎么樣?試試吧,在路邊建幾個空氣監測站,看看結果會怎么樣?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