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社發司和條件財務司組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項目驗收會于近日在京召開。根據支撐計劃管理的有關規定,驗收專家對照項目任務合同書,在審閱項目相關材料、聽取該項目組匯報并進行質詢的基礎上一致同意通過該項目驗收。
該項目通過三年的攻關,重點開展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標準與檢測前沿技術、溯源與預警、控制技術和綜合示范等方面的研究,強化了食品安全科技與生物、信息等前沿高新科技的交叉和融合研究,初步構建了化學污染物點評估和隨機暴露評估模型及農藥、細菌耐藥性、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材料、新資源食品的評價體系,建立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溯源、食品污染物溯源體系和預警網,制(修)訂國家標準(草案)203項、行業和地方標準135項以及企業標準和規范141項,參加制訂國際標準7項,提出動物源性食品中農藥殘留、食品包裝材料中重要有毒有害物質、食品添加劑、食品污染物等的安全限量值780個,研發出165項實驗室檢測方法和相關技術,制備出15種我國急需的標準物質和試劑,開發出膠體金試紙條25種及試劑盒116種,研制出34種相關檢測設備;形成了15個食品安全示范區和130余個示范基地,輻射近150個基地和門店,開發出相關軟件34套,建立了抗生素耐藥基因、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食品添加劑、基于癥狀查詢的毒物、未知毒物篩查、農藥與獸藥殘留等數據庫18套,申請專利328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17篇,出版著作51部。
評審專家認為該項目示范效果明顯,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并建議國家加大對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該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
科技部社發司、科技部風險中心、衛生部科教司,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科技部生物中心有關領導出席了會議。
“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項目匯總
課題
編號 |
項目/課題名稱 |
課題牽頭承擔單位 |
課題負責人 |
資助金額(萬) |
1 |
化學污染物暴露評估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吳永寧 |
|
2 |
農藥及內分泌干擾物的復合效應評估技術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 |
彭雙清 |
|
3 |
抗生素殘留引起細菌耐藥性安全評價技術研究 |
中國農業大學 |
沈建忠 |
|
4 |
食品中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技術研究 |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 |
王運浩 |
|
5 |
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王竹天 |
180 |
6 |
食品包裝材料檢測與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 |
天津市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 |
王利兵 |
|
7 |
食品新資源與功能食品的安全利用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李 寧 |
|
8 |
農藥與獸藥殘留確證檢測技術研究 |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
儲曉剛 |
|
9 |
化學殘留物檢測技術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
軍事醫學科學院 |
高志賢 |
|
10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檢測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趙云峰 |
|
11 |
食品中有害殘留集成檢測設備的研究 |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 |
陳志鋒 |
|
12 |
殘留標示物高通量表征關鍵技術研究 |
湖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 |
黃志強 |
|
13 |
食品中微生物高通量檢測試劑盒的研制 |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
曹際娟 |
|
14 |
食品中病原生物芯片檢測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開發 |
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
汪琳 |
|
15 |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溯源與預警技術研究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
劉秀梅 |
|
16 |
食品污染溯源技術研究 |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
魏益民 |
|
18 |
糧油、蔬果等安全控制技術研究 |
浙江大學 |
朱 誠 |
|
19 |
動物產品獸藥殘留安全控制技術研究 |
四川大學 |
王紅寧 |
|
20 |
重要食品安全標準的研究與制定 |
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 |
張志強 |
|
27 |
重大活動中食品安全保障技術研究及示范 |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邵 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