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月11日文章,自非典和禽流感以來,中國檢測新流行病爆發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上周中國衛生部門一位高官認為,這種能力仍然“很不發達”。
這一評論來自美國《健康事務》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由中國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馮子健博士與美國疾病防控中心的兩位研究員共同撰寫。
中國的公共健康系統是20世紀50年代按蘇聯模式建立的,可檢測瘟疫、狂犬病、霍亂和小兒麻痹癥等多種疾病。2003年非典來襲時,曝露出了該系統人員緊缺、反應不及時等缺點。此后,中國政府將數十億資金持續投入這一系統,尤其是對各個實驗室予以支持。
目前,27種流行病的疑似跡象都需要通過在線網絡進行報告。同時,中國2萬家醫院還須將檢測樣本遞送至地區實驗室加以確認。但是,上述文章稱,各實驗室收到的樣本數目“不是很大”,而且醫院還需付費。
此外,中國的醫學院歷來不培養醫生收集血液及脊髓并形成報告的能力。中國醫院擁有的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不足50個。而很多祖父母通常會反對對他們的孩子進行化驗,所以醫生們通常采取“先治療,再確診”的辦法。
在追蹤霍亂和流感時,這一系統可發揮很大作用,但在對耐抗生素病菌做“指紋分解”及連接醫院數據時,它的能力非常薄弱。舉例來說,馮博士的文章稱,如果一種被大腸菌污染的食物流入中國,中國將無法查明因吃這些食物而致病的確切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