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大鵬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其中明確提出,支持深圳海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此外,文中還包含多處涉海內容,依托海洋生物產業園重大平臺設施建設深圳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推動建設海洋科技園、海洋領域專業研究所……
深圳市大鵬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五年,也是大鵬新區搶抓“雙區”驅動重大發展機遇,堅持生態立區、發力經濟強區,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鵬新區將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搶抓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加快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努力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作出更大貢獻。
深圳市大鵬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是推進未來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也是編制和實施各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基礎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三五”以來,大鵬新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順利完成“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為新區“十四五”時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生態名片更加亮麗
生態品牌扎實打造,累計轉型淘汰低端企業超過200家,占新區成立初期總量超過70%,新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污水治理成效顯著,累計投資約20億元,建成污水管網約300公里,污水收集處理率提升至98.5%。大力實施正本清源改造工程,實現雨污分流管網全覆蓋,消除劣Ⅴ類河流,近岸海域監測點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新區空氣質量優良穩步提升,全年空氣質量達標率100%,PM2.5濃度年均值下降至17.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41,連續八年排名全市第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五年在全省127個縣級評價單元中排名第一。垃圾分類有序進行,高標準創建垃圾分類和減量達標小區11個、五星級宜居社區5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8%。前瞻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探索以“5+1”沙灘為試點,創新沙灘資源“管”“用”機制。建成連接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的全省首個跨橋式生態廊道。
三、特色產業初成體系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國家基因庫一期建成并投入運營,海洋大學明確選址,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加快落戶,全區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達到23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3家。壩光生命健康未來產業集聚區獲市政府授牌,累計聚集97家國內外知名的生物醫學、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企業。國際生命科技中心正式落成,成為壩光片區首家入庫納統企業,標志著壩光片區已由基礎設施建設轉向產業發展。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區試驗區建設,完成新大旅游項目酒店用地出讓,加快金沙灣國際樂園試營業進程,完成西涌片區構筑物征拆和品質提升招商工作。玫瑰海岸文化旅游度假區AAA景區正式揭牌,結束新區沒有A級景區的歷史。“十三五”期間新區旅游年接待人次突破千萬人次,旅游年收入逾50億元。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全面向海發展的重要機遇期。21世紀作為海洋世紀,海洋價值和海洋戰略日漸增強。面向海洋開發開放是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實施南海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一批海洋項目集中落戶將為新區全面向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章 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大鵬新區將科學把握發展新機遇,高標準推進城區建設,著力擦亮生態文明、海洋特色、文旅融合和高端康養等名片,加快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第二節 基本要求
堅持向海圖強。加快推進海洋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重點培育海洋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海洋生物、海洋科考旅游等新業態。加強海洋文化建設,豐富文化形態、加入創新要素,提升海洋發展軟實力。大力引進國內外海洋科技創新項目和平臺,舉辦高端海洋科技論壇和展會,吸引全球海洋高端人才,推動形成海洋創新資源集聚態勢。
第三節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再奮斗十年,與全市一道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民生保障、融合發展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功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城區、國際知名的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全球海洋經濟全要素發展高地、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幸福標桿、深港東部融合創新發展示范區,高質量建成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成為深圳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的精彩樣本。
全球海洋經濟全要素發展高地。聚焦海洋經濟增長的全要素和全過程,推動海洋生物、濱海新能源、海洋電子信息、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文化旅游等集成發展,經濟總量達到680億元,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翻一番,促進全球海洋要素便捷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高質量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第四節 “十四五”發展目標
展望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到2025年,確保基本建成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構建全面向海發展新格局。發揮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優勢,奮力推進海洋治理現代化,聚力政策統籌、產業支撐、生態修復,大力探索海洋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海陸統籌發展格局逐步健全,在構建海洋科技產學研全鏈條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到2025年,粵港澳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加快構建,深圳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館落地建設,初步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第三章 努力譜寫美麗大鵬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強化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生態風險防御控制,提高生態精細化管理水平,保障陸海生態系統完整性,積極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守護好深圳最美海岸線,打造美麗中國標桿區。
第一節 筑牢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一、嚴格實施生態保護政策
嚴格海洋生態紅線管控。明確紅線區內生態環境現狀、保護要求,與現行其他保護規劃進行銜接,從嚴確立紅線區內核心區允許活動范圍。嚴格岸線分類管理。落實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岸線分類管理,優先保護珊瑚礁、紅樹林等特殊生態,合理開發旅游、休閑、漁業等允許承載項目。
二、統籌推進生態整治修復
實施生態脆弱區修復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海系統治理,著力構建多樹種、多景觀、多功能的健康穩定高效生態系統。開展紅樹林生態修復,在壩光和東涌完成省級下達紅樹林造林任務5.96公頃。積極開展紅樹林生態種植示范建設,增加葵涌河口、烏泥河口、新大河口等入海河口兩側紅樹、半紅樹數量,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管理高效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推動新大廢棄采礦地綜合利用,與新大旅游項目協同開發,探索就地規劃建設自然植物科普園、兒童自然博物館,以及以戶外游樂探險為主的青少年營地體驗中心。
加快推進美麗海灣建設。實施海岸線“一段一策”生態修復,加快推進深圳東部海堤工程(三期)建設、啟動四期工程實施,逐步推進200年一遇防潮封閉圈建設。在大鵬半島南岸線開展海岸植被修復與種植,在金水灣、楊梅坑、上洞岸線開展海岸生態廊道建設,在盆仔灣岸線實施沙灘修復養護,打造1-2個受損沙灘修復示范工程。建立近海立體監測網絡體系,推動海漂垃圾源頭治理及監測,實施海灘垃圾、海洋垃圾定期清理,加強海洋生態災害監測、防治和應急工作。加強海水養殖環境監管,建立入海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加強對陸源污染排放的控制,完善沿岸地區的截污工程。重點推動建立完善的濱海旅游區管理與維護體系,結合岸線整治,以海濱浴場為重點,優化對濱海生態旅游資源與景觀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整體提升濱海景觀帶。到2025年,建成“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
持續加強森林生態保育。推動建立“林長制”,高質量推進森林城市建設,落實保護發展林草資源屬地責任。以淺海消浪林帶和海岸基干林帶為重點,對沿海防護林帶進行提升,規劃建設東涌、西涌縱深防護林帶,加快推進西涌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強防護能力。
第三節 高標準推進可持續發展
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產業。鼓勵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咨詢、系統設計、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等專業化服務,在壩光、新大等重點開發片區積極探索節能環保綜合服務、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等模式。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工業園區,打造綠色供應鏈,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重點推動動力電池、新能源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產業的綠色制造,做好生命健康產業污染排放全過程控制,確保海洋產業發展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組織綠色制造名單推薦,推進企業、園區、產品融入綠色制造體系。力爭到2025年,壩光片區吸引綠色高新產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引進項目100個以上,生活垃圾智能收集系統試點項目運行成熟,打造1個綠島綜合體示范項目。
第四章 加速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按照“全鏈條謀劃、全方位推進、全要素提升”總體要求,構建海洋科技“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創新鏈,建設世界級活力海岸帶,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第一節 打造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一、建設環龍岐灣海洋集中承載先行啟動區
以打造南方海洋科學城核心承載區為目標,依托海洋生物產業園吸引高端海洋產業要素集聚,提高海洋產業發展質量,對標青島藍谷,啟動龍岐-水頭海洋產業城規劃建設,推動形成西有大空港、東有龍岐灣“兩翼齊飛”全面向海發展格局。圍繞新大東山高端旅游區、古城較場尾文旅區、桔釣沙水上運動中心、核電及配套產業園,統籌布局一批海洋科技創新項目,為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旅游、休閑、商業和居住配套支撐。到2025年,將環龍岐灣片區打造為集海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平臺于一體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和海洋經濟文化聚集地,成為新區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的先行啟動區。
二、推動海洋產業集聚跨越發展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海洋產業集群。推進壩光國際生物谷、國際食品谷、大鵬海洋生物產業園三期及孵化基地規劃建設,推動生物產業向海延伸,持續培育覆蓋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的海洋生物產業鏈,建設海洋生物醫藥中試平臺和海洋生物基因種質資源庫,提升產業化水平,到2025年,培育海洋生物龍頭企業5家以上,海洋生物產業產值規模約20億元。加快推進嶺澳核電三期擴建、國家管網深圳LNG應急調峰站、東部電廠二期等項目落地建設,拓展核能產業鏈條,協調探索推動中廣核集團內部城市更新工作,積極引進核能產業上游研發、設計相關企業落戶新區,推動核電產業鏈在新區聚集發展。鼓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海上核電、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開發技術和裝備,支持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工程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建設清潔能源產業鏈高質量集聚發展示范基地。發展觀光、度假、休閑、娛樂、海上運動為一體的海洋旅游,推動游艇經濟發展,建設大鵬所城、金沙灣、新大、西涌等一批重點濱海旅游特色片區,豐富海洋旅游元素,打造以高端濱海休閑旅游、會議賽事活動為核心,生態觀光、度假養生、海洋科普、海洋文化為補充的多元產品體系,到2025年,新區全域全季全齡全業態旅游格局基本建立,旅游目的地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
超前布局新興海洋產業前沿領域。加快推進國家深海科考中心落地建設,促進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重點圍繞深海科考關鍵技術,前瞻探索海底探測、深海傳感器、深海科考機器人、海洋船舶通信、海底通信定位等小型海洋智能設備,開發海底觀測平臺、海洋環境遠程探測雷達、深海浮標、水下機器人等海洋觀測與探測設備,積極參與水下無線通信、水下傳感網絡行業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促進海洋安全技術能力提升。大力發展海洋科教管理服務業,積極引進各類涉海科研機構、創新平臺和科技中介,引導和支持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集聚一批知識產權及涉海金融等服務機構。不斷提升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推進大灣區國際漁業(金槍魚)交易體驗中心規劃建設,發展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營養品、功能食品、保健品、新型營養源和深海網箱養殖技術,支持水產品加工向深加工、品牌化轉型。鼓勵在有條件的碼頭發展航運業。探索開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和海洋經濟智慧化平臺建設。
第二節 建設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一、提高海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
整合全市高校海洋學科資源,吸引國內外知名海洋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加快推進深圳海洋大學組建工作,引進培育一批海洋科技新型研究機構,大幅提高海洋科技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能力和水平。積極推動布局國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鼓勵開展“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依托中廣核集團,開展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究,探索鈾資源充分利用途徑,強化核廢料循環利用。依托國家基因庫搭建大海洋基因平臺、海洋大數據中心,全力打造高水平的大海洋聯合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育種中心、海洋科研中心和教育中心。建設海洋領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大力培養和引進海洋高端人才,優化海洋人才培育環境。到2025年,引進海洋科技創新平臺5個以上,培育技術研發機構3個以上,吸引高層次人才團隊5個以上,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2.5%左右。
二、支持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協調推動中廣核集團設立國家未來能源產業創新中心,加快中廣核在海洋新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及成果產業化。重點針對海洋生物、濱海新能源、海洋電子信息、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亟需突破的技術短板,開展關鍵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著力爭取突破一批核心基礎理論,攻克若干關鍵技術瓶頸,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對海洋科技的投入,培育一批涉海行業領軍企業,支持小微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探索推動建立一批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產學研合作、相關社會組織參與的海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海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廣東海洋大學等5家重點大學海洋科研機構,持續引進一批特色鮮明、定位清晰、配套完備、綠色生態的海洋領域產業載體,促進海洋科技資源優化整合、協同創新。
三、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深化產學研合作,構建“市場-孵化器-中介”三位一體的成果轉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推進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和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推動中廣核第四代核電技術產業化應用,氫能、生物質能等科研成果在新區應用。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和高校聯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新型產業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和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涉海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向社會開放,共享科研儀器設備、科技成果。加快推進科技中介的專業化,推動科技創業服務中心、技術產權交易所、科技咨詢中心等服務機構的社會化、專業化建設,支持企業、社會團體或個人創辦海洋科技中介機構,推動與國內外知名中介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力爭與國際服務規范接軌。到2025年,搭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5個以上、海洋產業技術功能型平臺5個以上。
第三節 推動建設世界級活力海岸帶
一、加強海洋基礎能力建設
大力推進智慧海洋建設,推動新區構建陸、海、空、天四位一體的“智慧海防”體系,搭建新區智慧海防大數據平臺,實現對海全天時、全天候、全覆蓋的探測預警監控,提升科技控海水平。加快創建海岸帶綜合管理示范區,推進深圳東部海洋綜合保障基地建設,為海洋日常執法提供有力保障。
二、構建濱海公共空間系統
充分利用新大、下沙、較場尾等較集中的景區資源,推進坪西路工程、環大鵬灣海岸公路等交通項目建設,串聯形成新區旅游景觀大道。加快在新大、下沙、壩光、較場尾等片區推動海堤、沙灘、碧道、廊道、棧道、山海公園帶等一體化建設,實現新區濱海空間的海與城區腹地連接,打造海景視線走廊和濱海天際線,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三、營造特色濃郁的海洋文化
加快推動深圳海洋博物館、咸頭嶺遺址公園及博物館、大鵬古城博物館和非遺傳承基地規劃建設,開展“流動海洋少年宮”項目,組織舉辦好“中國杯”帆船賽、海洋周、海洋自然課堂、海防文化交流周、海洋民俗節慶等活動,打造新區海防文化品牌。結合大鵬村落更新和民宿規范管理,植入特色文化空間,打造大鵬美麗漁村,舉辦“大鵬趕海節”“大鵬海鮮美食節”等特色活動,逐步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特色節慶活動品牌。圍繞金沙灣沙灘音樂節、溪涌生活節等沙灘特色主題活動,植入漁村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元素,串聯溪涌、土洋、官湖、金沙灣等濱海度假片區,打造大鵬沙灘文化品牌。
四、推進海岸帶陸海功能統籌協調發展
將大鵬半島海岸帶劃分七個灣區單元加強陸海管控,促進海岸帶規劃與城區功能有機融合。推動壩光岸段打造海洋生態科學集聚帶,以壩光國際生物谷為引擎,聚焦海洋生態科學新興產業產學研相關領域,加強山海動植物資源保護,適度開展生物科普教育活動。推動排牙山南岸段打造核電能源產業支撐帶,以核電能源基地為支柱,加強核電風險影響研究及海洋環境影響檢測,優化能源設施取排水口設置,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龍岐灣岸段打造海洋歷史文化承載帶,推進大鵬所城旅游區升級改造,充分利用所城及周邊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對山海城整體空間的優化設計,合理限制片區開發總量,鼓勵發展海上休閑活動,創造文化體驗、度假休閑一體的綜合性海岸特色空間。推動桔釣沙岸段打造海洋綜合保障、海洋運動及科普教育基地,重點開展自然岸線整治修復,清退部分被侵害的砂質岸線,加強沿海岸線珊瑚保育,依托現有資源發展游艇、帆船等海上運動,開展海洋科普教育。推動東西涌岸段打造濱海旅游度假區、高端國際會展及獨特生態科普教育帶,開展適宜的沙灘活動和海上運動,整合提升岸段濱海旅游配套設施,綜合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景觀遺跡及東西涌穿越路線,設置科考路徑及安全防護措施,結合周邊海域珊瑚礁、珍稀動植物資源開展生態科普教育,打造國際化高端海洋配套中心。推動鵝公灣-南澳岸段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和口岸經濟帶,開展珊瑚礁保育修復,嚴禁人為破壞基巖岸線,建設大鵬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推動南澳漁港提升改造,依托南澳雙擁碼頭、南澳碼頭工程(口岸)逐步打造國際游艇高端特色產業鏈、服務鏈、價值鏈集聚區,推動成為海洋科普教育及宣傳高地、游艇旅游及產業集聚帶。推動下沙-溪涌岸段打造多元濱海人文旅游度假帶,依托下沙、溪涌等沙灘資源開展適宜的沙灘活動,研究探索海域市場化出讓機制,依托東江縱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沙魚涌村改造及漁港激活,開展岸段周邊海域珊瑚礁及人工漁礁養護、沙灘修復,塑造多元濱海人文旅游度假區。
第四節 助力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一、推動區域海洋協同發展
加強與寶安海洋新興產業基地、南山蛇口國際海洋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汕海洋產業拓展區等聯動,強化大鵬承載區基礎研究先導、海洋科技創新、深海科考服務和海洋人才培養等功能,構建陸海統籌、東西聯動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全面融入深港口岸經濟帶建設,聯合前海、香港探索建設粵港澳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加快打造自由港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在港澳籍游艇出入境通關、監管查驗、牌照互認、航行區域規劃等方面先行先試。聯合鹽田、惠州、深汕等地區,探索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測合作機制,共同打造深圳都市圈東部濱海旅游帶。
二、搭建國際海洋對外合作交流平臺
積極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創新網絡,聚焦重大海洋科學熱點問題和海洋科技重點領域,鏈接國際高端海洋科技創新資源,探索國際海洋科技合作。前瞻謀劃西涌國際會議中心遠景設計,聚焦“一帶一路”、國際海洋合作、藍色經濟發展等議題,策劃海洋領域高級別展會、論壇、學術會議,謀劃設立“世界海洋智庫論壇”“全球海洋治理論壇”等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力爭實施一批藍色經濟合作示范項目,促進國際海洋科學技術與產業合作交流,提升海洋領域國際合作水平。積極爭取承辦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經濟合作發展論壇”,創建國際漁業合作高端品牌。
三、積極參與國際海洋事務
加快推動“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建設,聯合香港支持涉海企業開展國際認證并積極參與海洋領域國際標準、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創建適宜海洋經濟發展、與國際海事規則充分銜接的中國涉海管理制度創新區。聯合打造南海開發保障服務基地,推動海洋法律服務、海事技術服務等國際海洋事務機構及其他國際海洋組織落戶,提升海事仲裁能力。
第五章 高水平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
統籌整合全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重點片區,推出豐富多彩的四季旅游產品,推動文化、體育、旅游、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步伐,構建全域、全季、全齡、全業態旅游發展新格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名的濱海生態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一批特色旅游重點片區
力爭打造環南澳半島濱海觀光旅游海岸帶。積極爭取放開及擴大南澳半島周圍海域水面及水體使用權,配合海域規劃謀劃推進“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產業立體開發,推進濱海旅游項目多元化、品質化提升。研究增設東涌、西涌、柚柑灣等可供中小型觀光艇停靠的簡易碼頭,串聯南澳海岸線,探索開通“海上看南澳”休閑觀光精品航線等“一程多站”旅游產品,配套開發碼頭經濟,打造“食、宿、游、購、娛”一站式服務體系。
一體化建設環龍岐灣文化旅游海岸帶。擦亮大鵬所城旅游項目品牌,培育民宿旅游生態,推進以世界級旅游項目、深圳海洋博物館為核心的新大片區高水平開發建設。研究海洋主題公園可行性,加快推動海洋旅游融合發展,著力構建涵蓋海防名城、濱海公共服務、國際主題樂園、海上嘉年華、旅游集散樞紐等全產業鏈、全功能業態的海陸統籌文旅標桿,打造環龍岐灣最美濱海旅游帶。
第七章 全面構建深度融入大灣區都市圈發展新格局
提高土地空間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強陸海統籌力度,前瞻布局面向未來的戰略性、網絡型、智慧化基礎設施,探索集約高效的城區高品質發展路徑,強化濱海、生態特色,打造深圳東部海上門戶。
第一節 科學優化區域空間發展格局
一、構筑“三城三灣一區多點聯動”空間格局
借助馬巒山、排牙山、七娘山及大亞灣、大鵬灣構成的“三山兩灣”天然生態格局,以生態廊道為隔離,以立體化、多層次的交通網絡為支撐,以葵涌、大鵬、新大建設為核心,以壩光科學創新灣、龍岐海洋經濟灣、大鵬濱海文旅灣為發展引擎,通過提升發展能級,強化溪涌、土洋-官湖、下沙、南澳等多節點支撐,借助軌道交通及干線道路,有效引導片區聯動,構建“三城三灣一區多點聯動”的空間格局,強化海洋空間與陸地公共空間的協同融合,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充滿活力動力創新力的高品質發展空間,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綠色生態生活圈。
二、高質量提升三城發展能級
規劃建設新大旅游服務新城。積極推進新大片區有機更新,推進深圳海洋博物館、新大樂高樂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為南澳墟鎮、新大、桔釣沙、東西涌提供城區及旅游綜合配套服務。同時分主題打造系列海洋文化公共空間,策劃海洋主題的濱海活動,將新大片區打造成集樂園旅游、觀光旅游、海上運動、休閑文化、養生度假、休閑購物、特色餐飲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國際一流旅游度假區。
三、高標準打造三灣發展引擎
建設壩光科學創新灣。推動以生物及食品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命科技和產業轉化重要承載區。重點推進深圳海洋大學、國家深海科考中心落地建設,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龍頭企業總部、海洋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等,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海洋檢驗檢測與認證平臺等,依托國際生命科技中心、生物家園、綠島綜合體等核心平臺,支撐科技創新功能塑造、生物產業優質資源集聚,構建完善的海洋科教服務體系,打造深海科考綜合服務基地,海洋總部企業集聚區,海洋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實現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
建設龍岐海洋經濟灣。圍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產業鏈條,重點聚焦海洋科研教育功能,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龍岐海洋經濟灣。加快推進海洋生物產業園三期、海洋博物館、樂高樂園等重大項目建設,依托海洋生物產業園重大平臺設施建設深圳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推動建設海洋科技園、海洋領域專業研究所。不斷完善片區醫療和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區域公共服務中心,提升片區發展能級。構建沿新海大道、地質公園路、新東路、濱海棧道形成片區的旅游環線,串聯海洋博物館、樂高樂園、地質博物館、東山海岸公園、東山濱海風情度假區等景觀節點。
建設大鵬濱海文旅灣。圍繞海洋旅游、海洋文化、生態保護主題,建設大鵬濱海文旅灣。重點打造濱海旅游產業集聚區,發揮南澳片區、下沙片區在濱海度假、健康養生、游艇碼頭等資源聚集優勢,推動以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為主的高端旅游發展。不斷完善大鵬濱海文旅灣醫療和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打造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加快推動南澳口岸碼頭、南澳雙擁碼頭等碼頭規劃建設,推動規劃建設溪涌碼頭,打造大鵬濱海文旅灣海上旅游環線,有效串聯下沙、土洋-官湖、南澳墟鎮等節點。
第四節 構筑區域合作共贏新機制
一、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加強國際文旅合作。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依托新區綠水青山資源優勢,策劃“一帶一路”國際海洋音樂節、電影電視節等國際性活動。加快推進南澳口岸規劃建設,探索開辟更多“一帶一路”郵輪旅游線路,推出更多“海上賞大鵬”旅游產品。
強化對外科技合作。依托新區在核電、LNG等能源項目建設與發展上的優勢,推進新能源產業在技術標準、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物資供應、運營管理、人才培訓等方面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合作,推進南海油氣資源開發綜合保障基地建設,通過產業輸出促進新區發展。
二、積極推進與港澳海洋領域合作
對接港澳推進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積極引入港澳等境內外海洋生物龍頭企業、海洋產業人才及國際一流的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努力將海洋生物產業園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特色產業園標桿,構建海洋生物醫藥研發、海洋生物制品研發等高端產業集群。
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游艇旅游自由港。以大灣區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建設為契機,探索與香港試行“一船二制”管理模式,實施“一船多港”自由行模式,試點粵港澳三地海事管理部門的聯辦機制,促進粵港澳游艇產業形成合作聯盟,實現灣區游艇自由行。推動深港在海洋旅游領域的創新合作,開設包含大鵬清醮、舞草龍等文化特色的海洋旅游路線,籌劃“水上人家”文藝演出,大力吸引入境消費,共同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協同港澳參與國際海洋治理。積極探索多元化海事爭議解決機制,建設船舶檢驗海事服務基地,建立海陸經濟協調發展、與國際海事規則充分銜接的中國涉海管理制度創新區。依托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聯動各方共同發起國際海洋開發銀行。依托大鵬灣海域環境和海洋資源,力爭合作開展水底生態調查、珊瑚礁普查、珊瑚保育計劃等,建設大澳灣珊瑚礁生態修復示范區。建立深港兩地公益機構和公眾互訪機制,搭建兩地海洋生態交流平臺。
第八章 加快筑就新時代更高層次美好生活典范城區
對照民生“七有”目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優質資源供給,加強民生保障能力建設,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打造民生安全、幸福城區。
二、推動高等教育突破性發展
加快推動深圳海洋大學規劃建設。積極配合市級部門全力推進土地整備及周邊路網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發揮深圳海洋大學在壩光科學創新灣的基礎性地位,夯實海洋科學基礎性學科研究體系,引進一流人才隊伍,著力建設創新型、世界一流海洋大學。圍繞海洋產業未來發展和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兩方面設立學科專業,與省內已有海洋學科錯位發展,形成優勢學科-高新技術-海洋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加強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對接與合作,大力推動創新平臺、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開展國際和國內海洋政策與法律研究,支持深圳海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依托海洋大學積極開展合作辦學,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謀劃創建大鵬特色學院。
三、完善職業教育服務體系
完善職業教育“大鵬模式”。探索開展中職學校“雙元制”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試點,探索舉辦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通的綜合高中,構建適應產業和就業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推進選址、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積極籌建中等職業學校。高質量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從制度建設、體制理順、機制通暢、模式創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使學校成為在深圳市有較高知名度的中等職業學校。
堅持職業教育服務新區產業發展。以新區產業布局為導向,合理設置學校專業,加強海洋旅游、酒店管理、海洋體育、漁業、船舶維修等重點、特色專業建設。堅持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推進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技能培訓、實習指導等方面有機銜接。建立與專業設置和辦學規模相適應、設施設備基本滿足教學需要的校內實訓基地。加強和周邊城區合作,利用社會資源積極發展校外生產性實習基地,形成具有大鵬特點的校內外并舉、多種類型的實訓基地布局。
第三節 加快推動文化體育事業發展
一、推動文體設施規劃建設
科學謀劃重大文體設施空間布局,加快推動海洋博物館等國際化文體設施規劃建設,推進新區文體中心、咸頭嶺博物館等區級文體設施規劃布局,加快推進壩光文體中心、金沙灣兩館等街道級文體設施建設,積極推動葵豐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壩光社區體育活動中心等社區級文體設施規劃建設,依托城市更新加快推進第二工業區、譚屋圍、上洞電廠等鄰里級文體活動室建設,探索推動大鵬所城博物館、東縱司令部舊址紀念館等文化遺址文體設施綜合整治及改造提升,推動構建“國際-區級-街道級-社區級-鄰里級-特色”文體服務體系,打造“十分鐘文體服務圈”。以串聯大鵬所城、海洋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等多節點文體設施為基礎,推動打造環龍岐灣大型文體設施帶,串聯葵涌中心區、大鵬中心區、新大中心區以及金沙灣、南澳、西涌等片區,推動打造新區文體設施分布軸,完善重大公共文體設施集群化建設與多元化運營管理體系,推動構建新區“一帶多點、一軸多心”的文體事業集聚發展新格局。到2025年,人均公共文體設施面積達2.8平方米。
第四節 著力提升各類社會保障水平
四、推進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加快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實施兒童優先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打造全國首個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從政策友好、服務友好、空間友好和參與友好等四個角度出發,積極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在公共場所配建母嬰室,推進獨立占地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和場地建設。加快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同時推動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強化兒童安全保護,建設兒童安全出行系統,防范兒童意外傷害,不斷強化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工作。在全區推廣兒童友好型社區、學校、醫院、圖書館、公園、自然學校、山海穿越線等空間設施建設改造,促進兒童社會化交往。成立新區、學校、社區兒童議事會,暢通兒童需求表達渠道,建立兒童參與工作機制,推進兒童廣泛參與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工作。
第五節 建設韌性安全城區
一、增強應急安全保障能力
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完善自然災害隱患排查和監測預警機制,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與救助能力。加強工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水文監測預警能力和水利工程智能感知體系建設,加強海綿城市和城區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強化雨水管理,大力推進雨水調(滯)蓄設施建設,提高城區洪澇災害防御水平。到2025年,爭取城區重點區域防洪能力達到200年一遇水平,其他區域達到50年一遇及以上水平;城區內澇防治能力達到20年一遇以上水平,并力爭達到50年一遇水平。完善森林火險預警系統、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和林火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加快建設可遠程監控的森林防火工程。推進海洋避風避浪港建設,實施防波堤加固工程,完善海洋養殖業安全防范設施。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專項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構建區級應急物資智慧管理平臺與專業的應急物資儲備倉庫,支持骨干物流企業參與應急供應鏈平臺建設,提高應急物資儲備社會化水平。加快推進三防搶險救災訓練基地等規劃建設,強化對核電、氣電、天然氣和石油氣等危險源的安全風險管控。
第五節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一、創新性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制度。根據上級部門關于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相關制度,對新區水流、森林、山嶺、草地、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自然資源的所有者、監管者及其責任,逐步形成權責清晰、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
二、創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服務價值體系。充分利用深圳和大鵬生態資源測算成果,不斷完善新區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形成生態資產清單和管理數據庫,為實施生態環境動態監管、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等奠定基礎。積極探索自然資源確權、價值核算等新機制,以國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和市場交易機制改革創新為重點,推動沙灘等濱海生態資源轉化為優質生態產品,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市場化交易機制。完善新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制度,積極與國家、市核算體系對接。深入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建立GEP統計核算工作機制和報表制度。
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探索構建海洋碳匯核算方法和質控指引體系。開展海洋生態服務價值核算與應用研究,形成具有大鵬特色的生態價值核算系統。積極申報探索實施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定期開展海洋生態健康評估。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申報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打造“兩山”實踐創新標桿。
試點實施EOD模式。以壩光、新大片區為試點,探索實施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將EOD模式嵌入大鵬社會投資和政府投資項目全過程。創新EOD模式多元運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建立多元化生態環境治理投融資機制和環境權益交易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價值實現過程。探索制定EOD模式試點項目績效考核的執行標準,開展EOD模式試點項目建設運營績效評價。舉辦EOD專家論壇,探討EOD模式實踐難題與未來發展方向,推動區域生態治理與產業效益可持續發展。
建立與完善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完善新區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和管理辦法,規范環境信用評價流程,拓寬評價結果的應用領域,促進環境信用與政府、企業、個人信用掛鉤。建立和完善上市企業強制性年度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和完善環境保護領域信用監管機制和支撐體系。打造綠色金融服務平臺,進行多樣化綠色金融服務模式試點,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推動綠色信貸。
三、完善市場化生態補償與有償使用機制
健全新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按照“誰開發誰修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制度。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動態調整新區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探索通過產業扶植、人才培訓等方式實施補償。完善新區原村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管護績效考核制度。建立獨立公正的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制度,探索企業對其占用的生態環境資源或已經造成的生態破壞按照市場化定價進行補償。探索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建立生態收益地區對貢獻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
積極推動環境資源市場化交易。探索將新區森林碳匯納入深圳市碳排放交易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加大對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節地節水節材項目和企業的政策扶持。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環境監測市場化,推進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市場化。
四、推進陸海統籌體制機制創新
探索海岸帶綜合管理機制。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三長”聯動的管理機制,制定海域和陸域環境治理清單,實施“上、中、下”全流域、陸海協同管理。構建海洋生態大數據共享機制。構建涵蓋海洋環境、海洋水文,海洋地形、海洋生物等內容的海洋基礎數據庫。借助規劃“一張圖”信息平臺,構建陸海一體化信息平臺,促進新區海洋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建立海岸帶生態安全防護體系。完善生態資源修復項目建設機制,重點推動入海河口、海灣、濱海濕地與紅樹林、珊瑚礁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類型的系統保護和修復,綜合開展岸線岸灘修復、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生態災害防治、海堤生態化建設、防護林體系建設和海洋保護地建設。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加強黨的領導,更好履行政府職責,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強化政策統籌協調,增強規劃約束性,加強規劃任務落實和評估考核,凝聚合力、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和任務順利完成。
三、強化政策保障支撐作用
搶抓國家南海戰略、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等機遇,爭取一系列設施、機構、平臺落戶新區。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爭取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納入《深圳市海洋發展規劃(2020-2035年)》,將新區國際游艇旅游自由港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層面加快規劃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