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境外輸入風險將較長時期存在
疫情在國內、省內反彈風險不容忽視,防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廣東經濟外向程度高,對外交往密切,每年入出境外國人多達1460萬人次,2020年疫情形勢下,出入境人數仍占全國的93%;疫情以來廣東省已累計收治境外輸入新冠病毒感染者4247例,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全省國際機場、港口碼頭從業人員5.7萬人,其中在崗高風險人員6837人;在用集中隔離點379個,在管集中隔離人員3.02萬人,工作人員2.91萬人,其中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1.05萬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快速發展、病毒加速變異傳播的大背景下,疫情經境外輸入風險將較長時期存在。
廣東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
專題詢問時,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吳克昌直言:“目前,廣東省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仍不完善,預警信息平臺運行仍不暢順,不能真正實現多點觸發快速預警。”
對此,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朱宏表示,廣東全國率先立項并啟動智慧化預警系統建設。去年8月,廣東省財政投入8862萬元,立項“廣東省智慧化多點觸發疾病防控預警系統”。目前系統已投入使用,監測預警的“廣度”進一步拓展。匯聚發熱門診、核酸檢測、疫苗接種、購藥登記等多渠道以及衛生健康、市場監管、公安、商務、藥監等多部門數據信息超7億條,構建起多維度的早期監測預警場景模型。同時,可實現患者癥候群信息自動抓取與核酸檢測、購藥等信息比對分析,針對高危人群和場所發出早期預警信號。
下一步,廣東將多措并舉提高傳染病多點觸發監測預警能力。依托廣東省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擴大監測預警系統覆蓋范圍,多維度多層次綜合分析利用監測信息,提高預警準確性和靈敏度。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優勢,深化該系統在傳播鏈調查分析、病例追蹤溯源、密切接觸者精準甄別等方面應用。
廣東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擬選址東莞
省級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如何加快推進,這是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劉濤關注的一大問題。
朱宏回應道,關于建設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目前,擬選址位于東莞市麻涌鎮海心沙島,為省四安醫院現址。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等工作基本完成,評估評測、用地手續等招標工作正在推進。下一步,省衛健委將立足構建華南區域傳染病醫防融合高地,在可研報告的基礎上,會同財政等部門積極明確投入規模、加快建設進度,加強與高水平醫院和醫學院校合作,發揮省級傳染病救治體系“龍頭”、“托底”、“綜合協調”和“應急保障”作用,填補灣區內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災難救援實訓基地的空白。
華南地區唯一一家P4實驗室將在廣東落地
廣東省公共衛生基礎科學研究能力不足,公共衛生科研平臺欠缺問題突出,P4實驗室目前仍處于空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侯雪梅向廣東省科技廳提出自己的疑問:廣東將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科研攻關能力,強化公共衛生體系的科技支撐。
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表示,廣東計劃在“新藥創制”“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學與干細胞”“生物安全技術”等方面,加強臨床診治、藥物研發、病原學與流行病學等關鍵技術攻關,提升廣東省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能力,強化生物醫藥和衛生健康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支持廣東省開展變異毒株疫苗的研發、疫苗保護效果的評價,推動高靈敏度快速檢測試劑的突破。同時,進一步加強中藥的篩選,研發小分子藥物和綜合抗體藥物,現有一款綜合抗體藥物已進入臨床三期。
龔國平透露,“十四五”期間新增的P3實驗室總量會超過現有總量。經過與省發改委的共同爭取,華南地區唯一一家P4實驗室將在廣東落地,目前在加快推進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