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梅校長在致辭中向捐贈人表達了敬意與感謝。馮校長表示,昆山杜克是由一群人的夢想匯聚而成的大學。捐贈者們的支持,為昆山杜克的發展提供了莫大的動力和激勵。在昆山杜克,科研是源,教學是流。新建的三個實驗室將讓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同時,持續進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這也將反哺教育,促成教學相長。此外,學校鼓勵學生及早地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一流的實驗設施將有益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更好地利用所學服務社會,不負使命。
擁有化學專業背景和多年行業經驗的汪新芽、蔡彤伉儷向昆山杜克大學捐贈了新彤生物化學實驗室。談及捐贈初衷,汪新芽引用了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名言:“我們靠獲得之物謀求生存,靠奉獻之物書寫生命。”她相信,人應當在求索中奉獻,在奉獻中繼續求索。她期待昆杜師生在實驗室里收獲知識,并回饋社會以貢獻。
新彤生物化學實驗室將致力于研究人體細胞中的蛋白質組學和以代謝網絡為基礎的系統生物學等課題,探究疾病的精準治療之道。研究團隊將把傳統的蛋白藥物靶點與最新的代謝組學、多組學結合的系統生物學、人體微生物組學結合起來,研究疾病機理和健康問題,探索新的疾病控制機理。此外,實驗室還將為本科生的標志性成果項目提供支持。該項目鼓勵學生尋求將課程、研究以及參與的體驗式學習巧妙結合,從而創造出新知識和新產品。學生將通過在實驗室的探究和學習,獲得從確定問題、提出假設、用實驗檢驗假設、分析結果甚至發表成果的完整研究經歷,為日后深入科研打下堅實基礎。在科學研究中也將以捐贈人為榜樣,注重培養學生胸懷天下的情懷。
思念食品首席執行官王鵬向昆山杜克大學捐贈了思念食品分子生物實驗室。在該實驗室,昆杜研究團隊將運用最先進的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技術和儀器平臺,研究癌癥等人類重大疾病的致病機制,繼而開發疾病檢測和精準治療的全新手段。同時,實驗室也將支持本科生開展標志性成果項目、探究最前沿的生物及醫學課題,訓練學生獨立自主的科研能力。Ronald Liu、上海訊網通信電子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紅旗及夫人姜堅、北京東方匯富科技有限公司總裁莫達勇等為該實驗室的聯合捐贈人。
王鵬表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資源在昆山杜克交流互鑒、不斷融合,終將碰撞出更加有益于提升人類解決復雜困難的綜合能力。推動跨越文化的溝通和理解,也是思念食品一直以來的追求。希望通過與昆杜的攜手,創造更加多元的世界。
巨豐金控科技向昆山杜克大學捐贈了巨豐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實驗室將成為探索工程與金融跨學科科研與教學的平臺,為昆杜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培養他們在金融科技領域獨立學習、研究與工作的能力,今后成長為該行業的技術專家和商業領導者。
儀式上,馮友梅校長向捐贈人頒發了捐贈證書,并與捐贈人和斯科特·麥凱克恩副校長共同為三個實驗室揭牌。
揭牌后,科研副院長李昕對實驗室的未來愿景表達了期許。他指出,生物化學、分子生物、金融科技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同學們普遍感興趣的領域。在今后的幾年中,三個實驗室將幫助昆杜發展科研與教學,助力學生的課外實踐,對接杜克大學和武漢大學的資源與項目。他期待明年與捐贈人再度聚首昆杜時,向他們匯報一年來的最新成果。
在隨后的科研與創新項目學生展示環節中,昆山杜克的學生代表介紹了自己的項目經歷與進展,令與會嘉賓印象深刻。
生物科學(分子生物科學)專業的大三學生于越展示了他在化學助理教授張凱教授指導下進行的氣體在規則孔隙中擴散分離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研究項目。于越用程序模擬氣體或者密度稀疏的納米級粒子在擴散膜的規則孔隙中的擴散與分離,根據孔膜大小,研究兩種粒子相互之間分離程度不同所遵從的物理規律,并測試了擴散膜最理想的分離與擴散能力。擴散膜在分離空氣中的污染顆粒,以及對藥物進行過濾提純等方面應用廣泛。該研究證實了其物理意義與應用價值,為擴散膜設計者在孔膜的擴散與分離效果的取舍之間,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談起做科研的感受,于越表示,科研路上困難與挑戰常在,但持之以恒是他一直秉持的信念。
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數學計算科學)專業的大三學生賈子康分享了他的交叉學科研究經歷,講述了他如何在環境科學教授 Song Gao 的指導下,從一個霧霾觀察者成長為利用大氣化學和應用數學的知識探究空氣污染問題的研究者。他利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基站數據分析污染問題,通過衛星數據分析污染物的時空變化特征,并多次在學術會議上進行展示。在不斷的科研探索中,他摒棄浮躁,學會了靈活運用所學的方法與知識迎接并享受挑戰。
除了科研項目,三個年輕的本科生創業團隊也分享了各自的創新創業項目,展示了他們希望影響和改變世界的激情與夢想。
麥琪 Major Match 是由大三學生邱婧怡、國琦和陳孛搭建的線上專業介紹平臺,團隊希望突破高三學生填志愿時對專業知之甚少的困境。他們邀請知名教授對各專業的學習內容、就業和后續發展進行介紹,并制作成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希望用知識創作結合自媒體的傳播優勢,打造一個靈活化、定制化和公平化的教育資源平臺。
在信息極易泄露的互聯網時代,用戶應如何保障自己的隱私?針對這一問題,大三學生湯瀾、汪勤頤、林海彤和孫一水團隊創建了“MYLENS”平臺,希望用輕松易懂的簡短文字來解讀冗長的隱私條款,讓用戶了解自己的數據將如何被平臺使用。未來,她們計劃用互動網站和內嵌式智能小程序等方式,建立一個兼具操作性與可讀性的智能隱私條款閱讀器。
大二學生林曉冰、劉致遠、干清彧、周書苑、吳右、宋雁章團隊設計了一款促進情感溝通的可穿戴技術產品。他們將科學技術融入用戶衣飾,通過硬件和云端數據的交互,將可穿戴產品變為文化交流、增進感情的新媒介。通過傳感器與編程技術,他們計劃在衣服中加入可調動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的互動方式,讓用戶即使相隔甚遠,也能彼此“擁抱”。
在儀式的閉幕致辭中,學術事務副校長斯科特·麥凱克恩感謝了捐贈人的遠見卓識與對昆山杜克的大力支持。他表示,三個實驗室的成立將助力昆杜進一步提升科研實力,并為學校實現教育和科研目標提供巨大支持。先進的實驗室和科研設備與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昆山杜克的師生將創造性地使用實驗室與設備,令它們得到更好的應用;而實驗室也將支持師生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并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注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