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深圳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在參加本地“民心橋”節目時透露,深圳從2017年底就開始考慮相關建設申報事宜。
梁永生介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一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概念。從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況來看,從香港的教育科研學術帶出發,到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地區),再往西是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光明科學城,繼續往西是東莞中子科學城,延伸到廣州的學術、科研的“條”或“帶”,再到珠海、澳門,就是一條學術交叉融合的“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們)提交了幾次材料,還在不斷的更新、完善。”梁永生透露。
單就深圳而言,盡管高新技術產業發達,但若要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仍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的短板。
在去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指出,這些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的一面旗幟。從城市布局來看,深圳正在花大力氣做的事情是“增強源頭創新能力”,試圖將科創優勢從“產業”延伸至“基礎研究”。
梁永生介紹,在高等教育方面,深圳已經在招生的高校達到13所,未來還將繼續增加;目前已經成立了9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去年,深圳分別印發了《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評審辦法(試行)的通知》和《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實施辦法的通知》。梁永生稱其為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量級措施,尤其是新的評審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經實施了278個項目。
此外,在資金管理方面,梁永生介紹,為了更好地激發科研團隊的積極性,深圳率先突破了項目經費的管理界限,打破了此前對于主營業務、發表論文、績效等的資金比例限制,讓項目負責人、科研人員能夠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而關于“卡脖子”的重點攻關項目,梁永生介紹,科創委基于企業的海關進口數據來確定某個關鍵零件是否為“卡脖子”產品或技術,同時結合技術發展的趨勢。
“生產一代,研究一代,儲備一代,我們要做一些前期的準備工作,來制定重點研究計劃。”梁永生說。
據梁永生介紹,深圳自2018年啟動實施了一批重點攻關項目以來,2019年計劃實施4批,資金預算為6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