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獲3個“優秀”、2個“良好”的優異成績。優秀實驗室數量位居高校第一。
據悉,本次工程與材料領域共有6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參加評估,其中工程領域43個、材料領域21個。科技部分別委托中國科協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和先進材料學會聯合體組織評估,經過初評、現場考察、綜合評議等環節,根據科技部發布的評估結果,16個實驗室被評為“優秀”,其中工程領域11個、材料領域5個;42個實驗室被評為“良好”,其中工程領域29個、材料領域13個。
夸!交大"國重"有多強?
? 西安交大共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全國排名并列第五,已經成為西安交大重大項目的承接港、科研成果的蓄水池、對外合作的交流窗;
? 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累計投入各類建設經費超過10億元,擁有30萬元以上大型設備380余臺(套),為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條件保障;
? 累計科研到款超17億元,承擔的重大項目占全校的60%以上;
? 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9項,在包括Nature、Science在內的高水平期刊發表科研論文近1.2萬篇,授權發明專利近1800余項。
看!五個"國重"研究啥?
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的研究領域屬于能源動力、能源化工與能源環境。實驗室以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作為主攻目標,與能源、動力、化工等領域的相關企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廣泛的科研合作,在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實驗室總體定位:開展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高效潔凈開發、轉化和利用原理與高性能能源材料、裝備和系統設計與安全經濟運行中的基礎、應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究。特別注重能源動力工程、石油工程、化學工程、航空航天中的多相流熱物理熱化學、光/電物理及化學、生物物理及化學的基礎理論及規律的研究,并拓展到過程與系統的高度集成創新研究。
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 先進制造理論及技術;制造信息化與制造系統工程;制造系統與設備的控制與集成;先進制造系統的管理與決策。近年來在實驗室形成了增材制造技術(3D打印)、微納米壓印與傳感器制造、高速高精密加工、高精密測量、機械故障診斷與監測、服務型制造模式等國內領先的研究方向。
在學科前沿研究方面,重點在增材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方面開展了具有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工作。
在服務于國家需求方面,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簡稱04專項)計劃,發展高速高效加工、高性能精密測量、高精度裝配等技術,支撐我國裝備制造技術的提升,推進制造業從傳統的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發展,建立設計制造、網絡服務相結合的服務型制造運行模式和實施方法。
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材料力學行為表征與評價; (2) 表層材料性能及表征; (3) 高性能材料及其應用; (4) 嚴酷工況下材料服役性能。
實驗室的總體研究方向和特色是:以力學性能為主要指標的材料設計和工藝優化。即著重于研究材料的力學服役行為及其與制備工藝、成分、結構、性能等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研究不同服役條件下材料的合理力學性能評價指標和判據,并將其用于指導獲得最佳服役效果的材料成分設計和制備工藝技術。
研究重點為:根據材料的服役行為和使用要求,提煉表征材料基本屬性的性能參量,研究恰當的評價方法和判據指標,把握材料成分、組織和性能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實際應用中檢驗并反饋于材料設計和工藝優化。
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是國家面向電力能源建設,依托西安交通大學,在電力設備電氣絕緣領域開展高水平科學技術研究、學術交流、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國家級重要科研基地。
實驗室研究方向為:電介質材料、結構、性能、表征及其應用,電氣設備及其智能化,電力設備絕緣系統及其壽命管理,電工電能新技術及應用。
自2003年以來,實驗室針對電力設備電氣絕緣領域的科技發展前沿和我國電力工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積極承擔國家、省部級和橫向協作項目,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實驗室已形成多學科融合、勇于創新的科研群體。實驗室研究設施完備、系統,科研條件處于國際上大學同類實驗室先進水平。
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力學領域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及高級力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解決重大裝備、國家安全、交叉邊緣領域及其它領域中的關鍵力學問題,從事相關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等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固體強度理論與破壞機理;
(2)結構的輕量化多功能設計理論與方法;
(3)復雜服役環境下裝備結構的振動與噪聲;
(4)機電結構系統的動力學與振動控制。
實驗室在國際交流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美、英、日、德等國家的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