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第一個工作日,記者來到位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之江實驗室,浙江創新發展的這一高能引擎正開足馬力全速運轉。
近日,之江實驗室主任朱世強教授召集會議,具體研究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設工作。10時,實驗室核心管理團隊或召集科研項目負責人討論項目進展,或與人事部門商議幾位學術帶頭人(PI)的入職保障事宜,或與基建的同事們抓緊研究實驗室智慧園區該如何呈現……
在之江實驗室4樓的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幾位年輕的科研人員正圍聚在一臺剛研制出爐的機器人實驗裝置邊。他們審視它的外觀,點動屏幕和按鍵來測試其加載的技術,各種各樣的新主意不停地蹦出來。其中一位穿著格子襯衫的是項目負責人李特,他看上去還像一名大學生,但此前已在科技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科研項目管理經驗。“之江實驗室的每個項目都注重新型科研管理。在中心首席科學家指導下,我規劃項目進程,掌握技術細節,服務科研人員各項所需,保持團隊高效率工作。”李特說。

這些年輕人是過去一年里之江實驗室從各大名校、名院、名企陸續引進的,絕大多數是“90后”,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在這暖意融融的實驗室里跑來跑去,一會兒坐到計算機前查閱資料、編寫代碼,一會兒又跑到機器人前鼓搗一番。加盟實驗室的海內外頂尖專家則不時從旁邊的辦公室里信步走出,拉住大家討論問題,激發靈感。
掛牌成立僅一年零三個月,之江實驗室飛速發展,彰顯了新型研發機構獨特的體制機制優勢和匯聚人才、集聚資源的強大平臺效應。“除了已經引進的‘圖靈獎’獲得者、國際腦機接口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等20多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作為科研骨干外,青年科研隊伍仍在不斷擴充,現在全職到崗已經有150余人,這個數字每個月甚至每周都在增長。”管理團隊一位負責人說。實驗室還以科研項目和大裝置建設為紐帶,集聚了200余人的雙聘和流動科研力量。

之江實驗室首批重大攻關項目正在進行中,第二批項目已于2018年底啟動。記者獲悉,今年將是之江實驗室科研成果初步顯現的一年:實驗室自主設計的首款人工智能芯片即將流片;基于擬態防御理論的工業互聯網安全控制核心裝置將于今年形成樣機;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和先進算法平臺、智能大搜索平臺、工業互聯網安全攻防測試平臺等科研基礎平臺也將相繼建成并上線開放測試。
上周,之江實驗室園區工程正式啟動,人們看到了實驗室未來幾年發展的詳盡藍圖。在規劃中南湖創新小鎮的核心區域,實驗室將重點建設一批基礎前沿研究中心、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大科學裝置與核心裝備。到2020年前后,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工業互聯網先進試驗場、大數據中心等設施均將浮出水面。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不日新者必日退。之江實驗室副主任袁繼新說,之江實驗室走的是前人沒走過的路,闖的是別人沒闖過的關,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凌空虛蹈,要肩負起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使命,咬定“爭創國家實驗室”目標不放松,用扎扎實實的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爭做創新變革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