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認證檢測市場專項整治情況。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和認可檢測司、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浙江省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參加發布會,介紹了整治情況和下一步舉措。

從發布會上獲悉,市場監管總局成立以來,將治理“認證檢測亂象”作為加強市場監管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2018年9月,下發《關于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國市監認證〔2018〕173號),部署全國市場監管系統集中開展“認證檢測亂象”專項整治。此次行動是認證檢測行業近年來首次全覆蓋、多領域的全面整治,也是行政監管、認可監督、行業管理等多種手段并用的聯合整治,覆蓋范圍廣、整治措施嚴、處罰數量多、社會反響強烈。
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從行政監管、認可監督、認證人員管理等方面全面開展整治。行政監管方面,組織和督導各地方局對轄區開展了專項監督檢查。在認證領域,以問題為導向,突出重點領域,針對目前社會反映較多的“未經批準非法開展認證活動、買證賣證、虛假認證、關鍵認證環節走過場”等“認證亂象”開展專項治理,著力開展強制性產品認證監督檢查、自愿性認證監督檢查、新批準認證機構設立條件可持續性核查、投訴舉報案件的調查處理等。在檢驗檢測領域,組織開展國家專項監督檢查,督導地方落實轄區專項整治工作,開展檢驗檢測市場的明察暗訪,進行全面排查。認可方面,集中開展了認可專項監督治理行動,對認可對象的人員和設備能力、認證檢測活動的真實性有效性、認可標志使用的規范性等進行抽查。認證人員管理方面,開展了認證人員誠信規范執業專項治理行動,通過重點核查和行業普查相結合方式,深入排查認證人員執業中的問題。
通過專項整治,發現了認證檢測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行政監管方面,認證領域,認證機構的認證實施活動存在不合規行為,個別機構存在虛假認證、非法認證行為,部分認證機構審核質量不高,違背公正性原則,妨礙公平競爭。強制性產品認證 (CCC認證)還存在無證制售違法行為等問題。檢驗檢測領域,存在使用已失效資質認定證書、超出資質認定范圍出具檢測結果、未按規定對原始記錄進行管理等違反從業規范要求的問題,發現了個別機構檢驗檢測數據造假的情況。現行法律法規對檢驗檢測機構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足,同時由于檢驗檢測專業性、技術性很強,調查取證難度較大,執法成本高昂。認可方面,個別機構認證結論和檢驗檢測校準報告嚴重失實;少數機構管理體系運行不到位,人員和設備管理不規范,超范圍使用認可標志;有些認證審核的充分性需要提升,記錄信息的完整性、方法驗證和方法確認的充分性、人員和設備管理的規范性有待提高。認證人員管理方面,經過對發現問題線索的423名認證人員的調查核實,確定189名認證人員違規。主要有兩個方面:涉嫌虛假認證、審核記錄造假、未到現場,共計164人;個人誠信缺失、學歷和工作經歷造假、虛報注冊材料,共計25人。
針對專項整治中發現的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出重拳,依法依規查處了一批不合規的認證檢測機構及認證從業人員,曝光一批違法違規典型案例。針對認證機構,共計向社會曝光3家非法機構,撤銷注銷14家機構從業資質,對29家機構予以警告,對13家機構責令限期整改,對1家機構予以風險預警;責成認證機構撤銷、暫停761張存在問題的證書,涉及企業562家;查處無證制售CCC產品違法行為648起、涉及1367批次產品、貨值6076萬元,嚴肅查處了深圳中大國際認證公司、上海色瑞斯認證公司出具虛假認證結論等一批違法案件,還撤銷1家機構、暫停2家機構的認可資格,對5家機構縮小認可范圍。針對檢驗檢測機構,共計撤銷注銷207家機構從業資質,還撤銷8家機構、暫停16家機構的認可資格,對79家機構縮小認可范圍。針對認證人員,撤銷189名違規失信人員的注冊資格。
發布會上,通報了全國認證服務(中國)有限公司非法開展認證活動、深圳中大國際認證公司和上海色瑞斯認證公司出具虛假認證結論、江蘇宏強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和溫州市美瑞凱寵物用品有限公司出廠銷售未經認證的CCC產品、南寧市杰鋒汽車檢測有限公司出具虛假檢測結果、江西歐蘭寶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偽造環境監測數據、濱州市通九州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等4家檢測機構騙取資質認定證書、北京中鼎恒昌認證公司和青島歐檢認證檢驗公司認證人員弄虛作假等10起典型案件。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認監委將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風險監測、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信用管理為重要內容的監管機制,完善“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大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力度,鞏固深化整治效果,優化認證檢測市場環境,維護認證檢測活動的公正性,提高認證檢測供給質量,更好地傳遞市場信任,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悉,截至目前,全國共有認證機構481家,累計頒發有效認證證書193.7萬張、獲證組織62.5萬余家,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64.3萬張,自愿性認證(管理體系、食品農產品、一般工業品、服務認證)證書129.4萬張;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3.9萬家;獲得認可資格的認證機構172家、獲得認可資格的實驗室/檢驗機構10376家;在認證認可協會注冊的認證人員57804人。

媒體問答部分實錄
《法制日報》記者提問:
劉衛軍司長您好!剛才您介紹專項治理工作行動迅速、措施有力、效果明顯、影響強烈,但是“認證亂象”的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想請問一下劉司長,在2019年將如何針對認證行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司長劉衛軍:
認證監管司將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風險監測、質量追溯和責任追究、信用管理等為重要內容的認證監管機制。2019年,我們將在認證領域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一是將認證行政檢查事項全部納入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改變原來按體系、食品農產品、自愿性工業產品等認證領域條線獨立抽查的模式,將認證機構監管工作納入“一盤棋”,對全部自愿性認證機構和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機構開展“雙隨機”抽查,檢查內容覆蓋抽查對象的所有認證領域。
二是根據監管風險程度合理確定抽查比例。對自愿性認證機構設定15%左右的抽查比例(這個比例大于總局提出的系統雙隨機比例不低于5%的要求,同時也高于原來國家認監委歷史上任何一次的抽查比例),對強制性產品認證指定機構實施全覆蓋的“重點檢查”。
三是建立統一的監管對象庫和執法人員(專家)庫。
四是編寫檢查工作規范及作業指導書。明確工作職責、程序要求,規范指導檢查工作的開展。
五是強化檢查結果的公開、運用。將檢查結果及時公開,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線索,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對嚴重違法的認證機構及從業人員列入《認證機構及認證人員失信名錄》,相關信息歸集至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使違法機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六是堅持問題導向,做好個案處置、專項整治工作。對投訴舉報、轉交轉辦、數據監測獲知的違法違規個案線索,立即實施檢查、處置。對以上渠道反映的普遍性問題和市場秩序存在的突出風險,組織有針對性的專項整治,提高監管精準度。
央廣經濟之聲記者提問:
許新建司長您好!2018年的專項整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那么請問,在規范檢驗檢測市場秩序方面未來還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成果?

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許新建:
2018年檢驗檢測市場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為了鞏固工作成果,我們將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在2019年,圍繞規范檢驗檢測市場秩序,維護質量安全和消費者合法權益,在今年專項整治基礎上,以查處一批典型違法違規案件為抓手,聚焦打贏藍天保衛戰,突出重點領域、重點地區,組織開展全面規范檢驗檢測市場秩序的“新風”整治行動,切實保持檢驗檢測市場監管的高壓態勢。我們將通過運用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加大行政處罰處理力度、全面向社會公開等措施,針對環境監測、機動車安檢等重點領域,集中整治“未經檢驗檢測或者以篡改數據、結果等方式,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結果”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大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力度。
我們將按照市場監管總局黨組的部署,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制,推動《認證認可條例》、《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的制修訂工作,進一步明確檢驗檢測機構的主體責任和承擔的連帶責任。加強檢驗檢測信用體系建設,協調各有關部門聯動處理,多種處理手段疊加,增加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理力度。
同時,我們將加強監管能力建設,針對問題組織編制檢驗檢測市場監管實用手冊,結合監管人員實際需求,統籌開展培訓教育,提高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監管能力。
通過以上各項措施,我們積極做到“標本兼治”,切實維護檢驗檢測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營造良好公平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
《中國質量報》記者提問:
請肖建華主任介紹一下目前認證檢測機構通過認可的情況,以及下一步認可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主任肖建華:
認可工作是按照國際標準評價和證明認證和檢測機構的能力,是自愿行為。目前經認可的機構約占全部獲行政審批機構的10%左右,大多數認可的機構是其中實力比較強的機構。同時,多年來認可的措施也得到了不斷加強。比如:2018年新申請認可不予受理的有21%。
認可工作作為認證認可“五位一體”監管體系中的一環,將進一步完善認可措施,強化認可約束作用。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是加大處理力度。修訂有關認可規則文件,加強對不誠信機構的處理力度,強化退出機制。二是加強日常認可評審。加強對認證機構薄弱環節的評審,加大對檢測報告和原始記錄的抽查量,加強對報告真實性的檢查。三是加強認可專項監督。將單一的“問題導向”選取機構方式調整為“隨機抽樣”+“問題導向”的組合式抽樣方式,并且增加抽查機構數量。
中國新聞社記者提問:
請問生飛秘書長,在這次專項治理中,認證人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中國認證認可協會之后有什么新的舉措?

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生飛:
認證人員方面發現的主要問題:一是涉嫌虛假認證、審核記錄造假、未到現場。二是個人誠信缺失、注冊過程造假、虛報注冊材料。
協會對下一步工作的工作安排:
一是繼續完成認證人員誠信規范執業整治工作,對其他存在嫌疑違規行為的人員,繼續進行調查、核實、確認,按程序做出處理。
二是完善認證人員能力評價體系制度建設,建立認證人員能力管理長效機制;結合認證人員職業資格制度的建立,突出科學評價認證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認證機構管人、用人責任追溯和責任連帶機制;加強對認證亂象整治工作的宣傳,在行業樹立正確導向,引導行業規范發展。
三是繼續做好認證人員注冊管理系統與認證業務綜合監管平臺和認證業務信息平臺三方數據的比對分析,建立風險預警和風險防控機制。
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
陳振華副局長,您好!我注意到您是今天唯一的地方局代表,我也注意到浙江是全國首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綜合改革試點省,請問浙江通過改革,在治理規范檢驗檢測認證市場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振華:
浙江是市場經濟發展比較充分的省份,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浙江在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市場主體地位,該管的管,該放的放,營造公平有序的檢測認證市場環境。
“放”就是大膽放,放徹底。通過持續推進檢驗檢測資質認定改革,為企業松綁減負。自2013年起,浙江就首推“五個零”改革(省級“零受理”、審批“零等待”、方便企業“零出戶”、清費減負“零收費”、加強監管“零容忍”)。2015年又推行“1+X”聯合審批模式(整合8家省級行政部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聯合審批事項),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避免重復認定。2016年再推 “自我聲明”制度,將審批時限降到全國最短,審批材料減到全國最少。今年,探索“告知承諾”,減少市場交易成本,促進市場主體活力釋放。
“管”就是依法管,管得住。出臺全國第一部檢驗機構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檢驗機構管理條例》,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構建認證監管體系;理順省、市、縣三級監管職責,建立“四建三查”基層監管模式,和公安、環保、司法等部門形成長效聯動監管機制。全面推行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充分運用檢驗機構證后監管信息大數據,開展風險監控通報,以問題為導向,精準監管。深化能力驗證等技術監管手段,通過“能力驗證+現場技術核查+執法檢查”的有機融合,做到監管“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
“服”就是用心做,一站式。加快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浙江)建設,細化編制杭州、寧波、嘉興、紹興各園區建設規劃(2018年-2020年),加強檢測認證技術、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等創新應用,提升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檢驗檢測認證服務能力,為檢驗檢測認證市場謀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的目標是到2022年,浙江檢驗檢測認證產業達到300億元以上,幫助更多的企業提升質量水平,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