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所高校成功入選是深圳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發展最好詮釋。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的40年里,深圳高等教育從零起步,到如今已開辦全日制高校12所,在校生9.67萬人。縱觀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就是創新發展新模式、新路徑的探索史。特別是近年來,深圳搶抓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機遇,加快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通過引進辦學與自辦高校并舉,擴大規模與提升質量并重,深圳高等教育正在駛入快車道,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國內外知名高校相繼牽手深圳
去年9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以下簡稱“深北莫”)舉行開學典禮,迎來首批113名本科生。李毓茂就是其中的一員,對于俄語零基礎的學生而言,他們整個大一的學習幾乎圍繞俄語開展——小班化教學,每周40多個學時,充實且高效。
據了解,深北莫作為首所中俄合作大學,學校目前開設了四個本科專業,全部是根據莫斯科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兩所學校的專業特色,發揮優勢互補而開設的,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以及俄語專業。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俄語教師全部來自莫斯科大學,為此,所有在深北莫學習的同學們都可以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俄語教育。“學習一門語言,營造對話交流的環境十分重要,在這里都是小班教學,一個語言班最多15人,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與老師、同學們交流。”李毓茂告訴記者,目前他們還處于積累詞匯的階段,雖然比較累,但學習語言重在夯實基礎。
與國內一些大城市相比,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還不夠雄厚,尤其需要走差別發展、重點發展、優勢發展、特色發展之路。因此,引入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是深圳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從2001年深圳與北大、清華、哈工大等國內頂尖名牌學府攜手創建深圳大學城,引進一流名校進駐深圳辦研究生教育,到近些年來,市政府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簽約,共建深圳校區。一直以來,深圳具備良好的創新合作機制、開放的國際化氛圍,通過充分發揮合作各方優勢,創新體制機制,可為國內名校新的發展搭建平臺,探索高水平大學建設新模式,既可為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做貢獻,也有利于快速增強深圳高等教育實力和區域競爭力。
5年來新增5所大學
深圳市教育局局長張基宏在總結深圳高等教育的主要特點時表示,深圳高等教育的規模偏小,但發展態勢很好,對深圳而言,高等教育首先需要擴大規模。在積極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同時,深圳也在努力高起點籌建本土高校。深圳技術大學(籌)是我市“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的一所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去年9月,學校依托深圳大學應用類專業,已實現首批招收226名學生,爭取明年正式獨立招生。
2012年以來,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高校獲教育部批準正式設立招生,5年來新增5所大學,創造了又一個“深圳速度”。不僅如此,深圳還將加快推進與中科院合作共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加快推進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建設,推動與北京大學合作建設深圳校區工作;加快推進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和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建設進度;加快深圳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范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籌建進度。
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作為我市首個針對高等教育全面發展制定的文件,《高教意見》確定了我市下一步發展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提出爭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屆時,深圳將形成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中國好大學”版圖正在重新繪制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不僅需要擴大規模,更重要的是提升質量。
9月14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南科大譚斌教授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破解了近60年來全世界的合成化學家一直在挑戰的難題。這項發表的研究成果是第一篇全過程在南科大完成的,并以第一通訊單位發表在《科學》上的文章。南科大在科研和論文引用方面的一系列突破,使其躋身中國乃至世界優秀大學的行列。
如今,深圳高校寥寥,吸引力不足的情況已發生根本變化。從今年的錄取情況看,深圳高校獲得越來越多高分考生的青睞,生源質量進一步提升。其中,深圳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四;南科大今年報考人數超過3.2萬人,比去年增加20%,再創歷史新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科平均分超過各地一本線133分,文科平均分超過各地一本線82分;值得一提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作為一所在深圳辦學的高校,其在廣東招生的投檔線高于該校本部,足以體現考生對深圳高校的青睞。
目前,深圳正努力構建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發力建設全國高等教育高地,隨著深圳高校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中國好大學”版圖正在重新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