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委會(籌)是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指導下運作的學會分支機構,機構組成包括顧問、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委員和管理團隊。
據澎湃新聞了解,專委會(籌)旨在推動我國合成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和相關應用研究,探討合成生物學研究發展方向、學科建設等關鍵問題。將有助于催生標志性的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原創成果,加強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方法體系的頂層設計,更好地銜接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專委會(籌)將針對合成生物學熱點問題,定期舉辦合成生物學專題會議等活動。
專委會(籌)由鄧子新院士、劉耀光院士、歐陽平凱院士、歐陽頎院士、譚天偉院士、魏于全院士、楊煥明院士、楊勝利院士、姚新生院士、趙進東院士、曹竹安教授、馬延和教授、元英進教授、張先恩研究員擔任顧問;趙國屏院士擔任主任;蔡志明教授、陳國強教授、馮雁教授、李春教授、林敏研究員、林章凜教授、孫際賓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覃重軍教授、宋浩教授擔任副主任;劉陳立研究員擔任秘書長兼副主任;另設立49名委員。
專委會揭牌儀式同期,還召開了專委會(籌)第一次會議,與會專家共同制定了專委會(籌)管理條例,探討了未來一年的工作計劃,并對專委會(籌)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及愿景進行了討論和規劃。
合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近年來涌現的生物工程領域的重要交叉學科,即利用系統生物學知識,結合工程學原理,設計和創建人工生命原件和系統,用于工業、醫療、環境、國防等。近幾年,合成生物學在理論和技術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并開始迅速向應用領域延伸,對醫學研究和實踐、藥品和化學品綠色生物制造、環境監控和農業、國防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合成生物學也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合成生物學在國內的發展可追溯至2008年,比歐美國家晚6年左右。發展十年之后,國內合成生物學研究力量大增。以2015年起開始舉辦的“合成生物學青年學者論壇”為例,2018年舉行時的參會人數以超過1000人,首屆參會人員僅200人。
2017年3月10日,《科學》(Science)發表關于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的7篇專刊文章。該階段性成果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杰夫•博克(Jef Boeke)主導的國際科研項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Sc2.0,由美國、中國、英國、法國的團隊完成。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和英國愛丁堡大學蔡毅之合作)、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元英進、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戴俊彪分別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在其中4篇文章,成功人工合成單細胞真核生物酵母的4條染色體。
2018年8月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成果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將16條酵母染色體融合至1條,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