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哈爾濱哈船導航技術有限公司,成果展示臺上擺放的雷達顯控終端、海浪監測儀、氣象傳真機等多款產品,涵蓋了船舶導航、海洋測繪、智能船舶等領域。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博士生導師劉利強依靠在船舶智能導航領域的技術積累,轉身成為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如今省里、學校都支持,出來創業心里有底。”他說。
cription="編輯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data-bd-imgshare-binded="1"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width: 467px; height: 311px;" alt="" />
圖為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工作人員張少波在做土壤測試分析。記者 王凱攝
黑龍江省擁有700多個科研機構和近80所高校,諸多高新技術成果曾一度“鎖在實驗室”。瞄準制約人才創新的“堵點”,黑龍江省2015年以來出臺了130余個有關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文件,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兼職兼薪、本科生保留學籍創業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為科研人員、在校大學生“護航”。
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的“90后”夏云飛,畢業后留在了導師王振波創辦的哈爾濱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技術總監身份創業,參與攻關鋰離子電池制備技術,已經獲得8項國家專利。
黑龍江省打破條框,推行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給人才股權期權和分紅獎勵,以“財富”回報“才智”。鼓勵高校院所創辦經濟實體,對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和提供科技服務的收益,同級財政予以全額返還,不沖抵財政性經費預算。僅兩年時間內,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就依托其在航天、機器人、船舶海洋等領域的優勢,注冊成立了181家科技企業。
手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哈爾濱工業大學馬晶、譚立英這對“科技伉儷”成立了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注冊資金2億元中,有1.332億元是其持有的“星地激光鏈路系統技術”作價入股。
在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青年教授趙麗麗成立了化興軟控科技有限公司,借助工藝流程優化,為新疆、江西等地30余家新能源、光伏、半導體企業提供服務。據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院里將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收益的80%至90%獎勵科研人員。2015年以來新孵化成立企業67家,目前在孵企業103家。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臺,黑龍江省已建成高新技術成果展示交易、科技投融資等7個服務平臺,吸引了101家技術研發和服務機構入駐,為科研成果和科技服務供需雙方“聯姻”。此外,連續3年舉辦高新技術產業創業投資大會,組織科技投融資對接,促成419個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融資68.58億元。
數據顯示,黑龍江全省2015年以來累計培育科技中小微企業1.1萬余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有2000余家,其中82家企業上市。這些企業正漸顯后發活力,吸納就業人員4.9萬余人。
黑龍江省深諳“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持續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擴大用人單位自主權,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人才發展環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氛圍正逐漸形成。
前不久,黑龍江省不少市(地)委書記陸續走進高校,與師生面對面,推介自己所在城市,釋放招才、引才、愛才、用才的強烈信號。“城市升級需要創新推動,其關鍵還在于尊重、發揮好人才的智力支持作用,精準發力、持續用力,集聚‘智’能量。”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說。
黑龍江省科學院專門設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目前已有來自17個國家19家大學院所的30余位海外學者簽約入駐。黑龍江省還開展“龍江科技英才”選拔,不唯資歷、年齡、身份,堅持創新技術引領和成果轉化貢獻導向,一些投身科研一線、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凝聚起振興發展的堅強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潘洋說,黑龍江要揚科技底蘊渾厚之長、避自然環境之短,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做實改革舉措,釋放改革活力,要在工資待遇、住房醫療、科研項目、職稱評定等多方面綜合發力,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在這里安心、安身、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