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該實驗室將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展開聯合技術研發,探索基于科技創新到成果落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雙方共同實施重大產學研項目,集中技術、資源、人才等優勢,攻克重點領域的核心和關鍵技術,創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科技成果,促進創新產業的加速壯大。
程賀雷介紹,此次與深大成立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并非中琛源首次挺進產學研合作領域。他表示,在去年深圳高交會期間,中琛源實施了面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源夢計劃”,成立創新扶持基金,通過賽事評選出優勝創新創業項目,給予一定的基金扶持,“通過‘源夢計劃’,積極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研投入力量不斷加大。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02%,2017年上升至2.12%,達到17500億元,其中高校研發經費達到1127.7億元。與國家巨大的科研投入相比,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卻不太理想,僅為20%,實現產業化不足5%,遠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平均科技成果轉化率。據相關機構調研分析,80%以上的科研人才在高校,但90%以上的技術需求、產業化需求來自社會和企業,打通高校和企業之前的壁壘,實現技術協同與融合,既是國家政策也是社會需要。
“和深大的產學研合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圍繞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創新和成果落地試驗,另一方面是雙方核心技術人才的交流、培育。”在談到具體產學研合作內容時,程賀雷說。移動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是企業的戰略級資產,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和模型,幫助企業實時、分析企業海量數據,指導企業經營決策,推動企業乃至社會的數字化轉型,是當前的迫切問題。“目前,中琛源正打造一套完整的數據采集、傳輸、篩選、清洗、分析及數據可視化于一體的大數據應用模型。”
其次是人才培養。他認為,“整個市場急缺大數據相關的技術人才,僅依靠高校培育解決不了當前問題。”現在高校擁有很多的高學歷的人才儲備,一方面中琛源正積極邀請專家教授,開展大數據相關的培訓課程等,幫助企業自身技術人才提升專業知識,同時中琛源不斷投入資源,支持高校創新項目的孵化,加強引入高校人才,促進人才交流、學習和互動。“下一步,中琛源還將繼續深入產學研合作領域,吸引科技創新人才或項目集聚落地,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