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IT女性精英大會”近日開幕,200多位IT行業的女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工作者從全國各地匯聚江蘇蘇州。當天姑蘇城春雨濛濛,與會議主題“春語江南,計算之路”兩相輝映。
大會名譽主席、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贊嘆大會山水畫風的LOGO設計,他說女性對美有特殊的發現能力,IT界的一些女科學家的跨界研究呈現出讓人驚異的計算之美。
“我的成長得益于三位女性,阿達·洛芙萊斯,她世界上第一個程序員;夏培肅先生,創立了中國計算機學科及計算所;楊芙清院士,推動建立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并擔任過系主任,沒有三位杰出女性就沒有我的今天。”不過,孫凝暉也關注到IT行業女性比例偏低的問題,“女性在職場上升的比例是呈‘漏斗型’的,大學里有女生比例是超過50%,在科研領域,越往上比例逐步下降,到了高級研究人員,下降到5%左右。IT行業女性的入口比例更低,也就是20%左右。IT界應該提高人才入口中的女性比例”。
百度技術委員會主席吳華博士也證實這一點,在百度T9級(高級技術人員)中女性占比只有3%。其實女科技工作者占比不高,不是我國獨有。根據美國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女性IT工作者占比較低,且比例逐年下降。為了平衡家庭與工作,美國56%的IT女性在事業巔峰期辭去工作,這一比例是男性的兩倍。
為了鼓勵女科技人員,也是按照國際學術團體的慣例,中國計算機學會在2014年成立了女計算機工作委員會(簡稱“女工委”),現任主任是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盧宇彤。我國擁有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驕人成績里有盧宇彤這位女科學家貢獻的聰明才智。因其學術影響和個人魅力,女工委活動的影響力排名一下子沖到了CCF各位專業工委的前列。在2017年中國計算機大會期間,女工委舉辦的論壇聽眾爆滿。
而每次女工委的活動,都會資助中西部地區的女大學生參加,讓她們有機會與這個行業最頂尖的女科學家接觸,了解學術前沿,了解榜樣。
“創新型國家需要集體智慧和力量,性別平等是一種進步的文化和態度。IT領域集中了優秀人才,不僅要有專業心還要有公益心,幫助其他女同胞。”原中國科協原黨組副書記,中國科協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東紅專程到會,她特別表揚女工委服務女性科技成長、服務教育、服務可持續發展,獲得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頒發的“社會服務獎”當之無愧。
女工委在2015和2016年兩次針對計算機類女工作者進行了調查,發現計算機女工作者的壓力來自于“工作繁瑣頭緒多、技術更新快、工作量大以及工作難度大”四個方面。
學習新技術和面對新機會時主動性上相對較弱、對自身潛力的挖掘不夠積極、照顧家庭不適應經常加班、不方便出差等是被調查者普遍認為的計算機類女工作者的劣勢。而這些劣勢與壓力正好一一對應。
對于如何鼓勵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程東紅認為在大政策面前無分男女,所有人都要自信自強,否則都不會成功。但是女性會有幾個特殊的年齡段,這就需要政策適當傾斜。
程東紅介紹,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優秀青年基金,女申請者結題年齡是38歲,男性是35歲。女性申請者在課題完成期間遇生育哺乳期,可以申請延期。另外,基金委在加大評審員中女性的比例,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女申請者,這些都是在鼓勵女科研工作者申請基金。不過程東紅覺得有點遺憾的是:“目前基礎研究領域有這種對女性的支持,但其他工程領域還沒有。”
杜子德也介紹,以前信息學奧賽(NOI)男女生比例失衡,后來CCF規定各參賽省隊必須有一位女選手。在上世紀90年代,NOI還特別設立了最佳女選手獎。“一些領域的性別平衡需要緩慢改變過程,我們是作為一個學會在慢慢努力。”
與其他專業論壇不同的是,參會女嘉賓們除了介紹自己的工作,還要談談自己的成長歷程、生活感悟,尊重、堅持無一不是她們的關鍵詞。
中科院院士劉明的演講題目是《努力工作,樂在其中》,她講到了自己“非易失存儲器”方面和科研進展以及得失,也講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隨父母下放在江西農村生活,上的學校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三個年級復式教學。
“拼音不熟練,沒上過音樂課。但從不覺得自己輸在起跑線上,因為很快樂。”劉明院士回憶,當時看了一個電影里面講“誰手上老繭多可以上大學”,就暗下決心努力勞動,小學時就可以挑起100斤的東西走10里路。后來回到城市讀書,發現書本知識不難學,成績一下子提高了。
沒有復雜的經歷,沒有離開過學校,沒有屈從家里人的擔憂“讀博士嫁不出去”,劉明的想法就是一個:喜歡讀書。
“我是簡單的一個人。尊重不是別人給予的,自己尊重自己,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女性要認同差異性,認識這個差異才會平等,不拼體力,也尊重男性。”劉明院士認為,對職業要有職業精神,長期在一個小領域研究,也可以達到世界的高度。把工作變成樂趣,從工作中找到樂趣,讓工作生活游刃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