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技創新再添國字號平臺。12月24日上午,我國首個面向大氣環境監測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正式啟動,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又一重大成果。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呈現出復雜性、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急需重點發展“裝備先進、標準規范、手段多樣、運轉高效”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制造。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將為我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供關鍵技術和設備,提升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的研制水平,促進和帶動我國環境監測儀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據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介紹,工程實驗室將圍繞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污染源實時快速在線監測的迫切需求,建設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環境空氣和污染源細顆粒物監測、氣態污染物監測、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監測、重金屬監測、車載/機載/星載遙測等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系統的集成和工程化。未來3年,工程實驗室將突破大氣氧化性、大氣超細顆粒物、灰霾關鍵氣態前體物、激光雷達大氣探測、機載/星載遙感等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為推進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裝備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環保產業是經濟中最具有潛力的新增長點之一,目前中國環保產業占比偏低,預計2020年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劉文清指出,制約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大氣環境監測新技術自主創新不夠,國產儀器設備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不高以及監測儀器產業缺乏工程化實用化的科技成果。
“目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前沿和戰略高技術是難以引進的,合資并不帶來高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技術依賴遠比市場依賴更加受制于人。”劉文清表示,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將加快我國環境監測采用先進技術步伐,縮小與國際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的差距,扭轉高檔環境監測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
據了解,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由國家發改委批準,安徽省發改委等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及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建設。
參與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的單位為在國內大氣環境監測技術領域最具實力的院所、企業,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及6家專業從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研發、設備生產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工程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擬建在中科院和非物質科學研究所(科學島),建設總面積約9300平方米,實驗室改造面積約2300平方米。產業化平臺擬建在合肥蜀山經濟開發區,建設總面積約38000平方米,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環境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合肥中科環境監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有限公司。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呈現出復雜性、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急需重點發展“裝備先進、標準規范、手段多樣、運轉高效”的重要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制造。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將為我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供關鍵技術和設備,提升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和設備的研制水平,促進和帶動我國環境監測儀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據國家工程實驗室理事長、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匡光力介紹,工程實驗室將圍繞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綜合立體監測、污染源實時快速在線監測的迫切需求,建設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應用研究平臺,支撐開展環境空氣和污染源細顆粒物監測、氣態污染物監測、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監測、重金屬監測、車載/機載/星載遙測等關鍵技術、裝備的研發、系統的集成和工程化。未來3年,工程實驗室將突破大氣氧化性、大氣超細顆粒物、灰霾關鍵氣態前體物、激光雷達大氣探測、機載/星載遙感等一系列高靈敏度監測、探測關鍵技術,為推進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裝備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環保產業是經濟中最具有潛力的新增長點之一,目前中國環保產業占比偏低,預計2020年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劉文清指出,制約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大氣環境監測新技術自主創新不夠,國產儀器設備性能不穩定、可靠性不高以及監測儀器產業缺乏工程化實用化的科技成果。
“目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前沿和戰略高技術是難以引進的,合資并不帶來高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下技術依賴遠比市場依賴更加受制于人。”劉文清表示,國家工程實驗室的建設,將加快我國環境監測采用先進技術步伐,縮小與國際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的差距,扭轉高檔環境監測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
據了解,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由國家發改委批準,安徽省發改委等組織實施,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聯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及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建設。
參與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建的單位為在國內大氣環境監測技術領域最具實力的院所、企業,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及6家專業從事大氣環境監測技術研發、設備生產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工程實驗室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擬建在中科院和非物質科學研究所(科學島),建設總面積約9300平方米,實驗室改造面積約2300平方米。產業化平臺擬建在合肥蜀山經濟開發區,建設總面積約38000平方米,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環境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合肥中科環境監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