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公眾對環境、食品、醫療等方面的要求逐漸提高,檢測認證認可工作迫切推進。然而,我國原有的檢測機構數量無法滿足日常檢測需要,由此,國內檢測機構數量大幅增長,為產品質量及行業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近期,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發布《2017年上半年檢驗檢測機構認可分析報告》,對2017年上半年檢驗檢測機構認可總體數據、初次申請、審定、認可資格處理、機構變更處理等情況進行了公布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CNAS累計認可檢驗檢測機構8865家,同比增長12.1%;累計暫停檢驗檢測機構認可資格1289家,累計撤銷檢驗檢測機構認可資格601家。
另外,據中國檢測網消息,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認可的認證機構有163家,認可實驗室及相關機構8642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和校準實驗室有8210家。其中醫學實驗室認可速度最快,達281家;認可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達77家。可見,我國認證認可工作歷經十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相關領域開展國際互認、促進貿易自由化的重要基準,在規范行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把關作用。
當前,我國檢測機構數量迅猛增長,行業發展形勢一片向好。尤其在“一帶一路”貿易合作中,我國認證認可工作迫切推進。然而,我國現階段檢測機構準入門檻比較低,檢測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大心病。為此,我國檢測機構要取得長足發展,還需要找到切合檢測機構自身的發展方式,同時,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檢測水平。
與此同時,從2016年關于“國家轉基因中心造假”的爆料事件,針對“虛假報告”、“學生是否具有檢測資質”等問題,也暴露出我國檢驗檢測認證行業存在著功能定位不清、行政依賴較多、資源效率不高、綜合能力不強、服務品牌匱乏、國際化發展滯后等發展難題。為此,我國還必須加快啟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工作,促進我國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做強做大。
盡管目前來說,我國已建立了強制性認證制度、36項自愿性認證制度、11項基本認可制度,以及實驗室資質認定、進出口食品企業注冊備案等制度構成的認證認可制度體系。但在我國檢測機構面臨資質拷問的當下,相關部門還應積極承擔責任,打造公正、公開、公平的實驗環境,助力科研事業真正的展開。只有保證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的真實性,確保實驗儀器、參與實驗人員的資質,才能真正助力中國科研站上國際舞臺。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我國檢測機構在數量迅猛增長的同時,確保將質量提至更高水平。
當然,與時俱進、根據國家發展重大專項、戰略需求及時調整市場滿意、適合的認證認可制度,才能真正推進我國認證認可制度向國際化、標準化靠攏,從而為中國產品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