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禁化武組織(OPCW)來函確認,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分析實驗室獲準成為首批OPCW生物醫學樣品分析指定實驗室。這是繼2007年獲準OPCW環境樣品分析指定實驗室后,該院獲得的又一重要國際指定實驗室資質。此次,共有德國、法國、英國等14個國家的17家實驗室獲準首批指定實驗室資格,其中,中國、俄羅斯、美國分別有2家實驗室通過考核上榜,充分彰顯了我國在國際化武軍控履約領域的能力水平和大國地位。
自敘利亞化武危機以來,確證人體是否受毒劑沾染以及化學毒劑的類型成為國際禁化武組織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此前,OPCW指定實驗室只具備環境樣品中化學毒劑及相關化合物的篩查確證能力,不具備真實生物醫學樣品分析的資格和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該院毒物藥物研究所所長張學敏告訴記者,OPCW生物醫學樣品核查分析技術是指通過檢測化學毒劑在生物體內的水解氧化代謝產物、谷胱甘肽加合物以及蛋白質、酶和DNA等大分子加合物,以確證使用化學武器的一種核查技術。2015年底,國際禁化武器組織決定在前期籌備的基礎上,在全球范圍內正式啟動生物醫學樣品分析指定實驗室申報工作。
據毒物分析實驗室主任謝劍煒研究員介紹,2009年至2015年,他們先后5次參加OPCW組織的生物醫學效能水平練習,分析報告多次作為范例推介。今年3月,他們參加了OPCW第一次正式生物醫學效能水平測試。3月3日,科研人員從海關取回樣品,包括3份尿樣和3份血樣,每份樣品均為5毫升。經過全體參試人員15天共同努力,從5份樣品中鑒定出9個芥子氣暴露相關化合物,最終于3月17日向OPCW中心實驗室提交分析報告。5月26日至27日,國際禁化武組織在荷蘭海牙召開評估會,毒物分析實驗室在本次水平測試中取得A等級的優異成績(另一家為陸軍防化研究院分析化學實驗室),不僅成功報告全部確證化合物,而且作為范例通過考核。
記者了解到,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分析實驗室成立于1951年,目前使用面積約800平方米,配備各種國際先進儀器設備30多臺,總價值超過5000多萬元,已成為國家反恐怖化學檢測鑒定指定機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分中心組成部分、全軍化學毒劑毒物檢測研究中心、全軍化學武器損傷醫學防護重點實驗室、抗毒藥物與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組成部分,是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及藥學博士后流動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及廣州亞運會、黨的十八大、9.3閱兵等重大國事安保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與培訓,完成國際禁化武組織委托敘利亞化武DAT樣品分析等檢測任務、國內重大中毒案件和突發化學事件疑難樣品檢測以及55例日遺化武中毒人員的體內溯源和確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