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干細胞治療國家管理機構最近動作連連。5月30日,國家衛計委官網公示了30家首批通過備案的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北京、上海、廣東分別各有六、四、三家醫院。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名單見附件。
北京入選的六家醫院在干細胞研究上各有千秋。結合4月29日發布的國家干細胞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名單,可見有部分專家委員會專家任職于首批備案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但專家名單與機構名單重合程度不高,僅占六分之一。
要入選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健康界發現,根據《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其實要求并不高,需要滿足七項條件:1.三級甲等醫院,有相應診療科目;2.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3.較強的醫療、教學和科研綜合能力,承擔干細胞研究領域重大研究項目;4.干細胞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體系;5.項目負責人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6.相適應的學術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7.防范干細胞臨床研究風險的管理機制和處理不良反應、不良事件的措施。
除了北上廣13家機構,還有17家機構散在分布于各省份。江蘇與貴州各有兩家醫院通過備案,河北、遼寧、吉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山東、河南各有一家醫院。顯然,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的布局有意識地遵循了地域均衡原則。
2015年8月《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發布,明確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干細胞治療相關技術不再按照第三類醫療技術管理。干細胞治療相關技術的臨床準入管理不再需要衛生行政部門審批,這對于產業資本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被"松綁"了的干細胞研究和治療能否在放開的跑道上按照規矩賽跑,醫療機構是否真的能夠成為干細胞制劑和臨床研究質量管理的責任主體,還有待時日觀察。
附件
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首批通過備案名單
?。ū疚木C編自廣州日報、國家衛計委官網、鳳凰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