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公布了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其中,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數為90.89億元,比2015年執行數增加53.89億元,增長145.6%。主要是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2016年將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增加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污染土壤修復治理等方面的支出。如加上使用以前年度結轉資金6億元,預算數為96.89億元。
土壤污染治理修復需海量資金支撐
對污染土地、退化土地、損毀土地等的綜合治理修復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土地整治藍皮書:中國土地整治發展研究報告 No.2》指出,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需海量資金作為支撐。
藍皮書指出,2014年,我國先行在“長株潭”地區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試點。總體上看,我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剛剛起步,發展較慢,還遠未形成規模和產業化,與先行國家和地區比總體差距很大。
幾個關鍵的問題仍亟須破解:一是法治建設,二是規劃引領,三是技術創新,四是標準規范,五是資金保障。特別是資金問題,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治理與修復自非朝夕之功,需要海量的資金做支撐。
從國外經驗看,美國通過立法批準設立了污染場地管理與修復基金,即“超級基金”。20世紀90年代,美國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約1000億美元,至今仍有50萬幅地塊需要治理。顯然,解決土壤污染修復治理所需資金問題,單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建立健全融資機制,強化污染主體責任,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參與進來,保障土壤治理與修復工作穩步持續推進。
切實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對于如何切實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改善我國農田土壤污染現狀,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導趙鵬表示,綜合國內外研究進展,我們應該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開展研究:
(一)耕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和預警平臺建設。評估我省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的等級和程度,評價主要農產品的健康安全風險,構建耕地土壤污染與農產品安全預警平臺,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及其預警提供決策和技術依據;
(二)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化學品減量安全施用技術規程。以土壤環境保護和農產品安全為目標,以農用化學品減量增效為核心,制定主要農作物農用化學品安全科學施用技術規程。
(三)畜禽廢棄物農田安全利用技術。以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為目標,以構建種養平衡、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為理念,開展畜禽廢棄物農田施用對土壤環境和作物安全的影響研究,構建畜禽廢棄物農田安全利用技術體系。
(四)耕地土壤污染修復及安全利用技術體系。以耕地土壤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以耕地土壤污染分區定級為依據,以農藝措施調控為核心,對土壤改良劑研發、農作物抗(耐)污染品種篩選、超富集植物篩選和引種、種植模式優化等耕地土壤污染修復及安全利用技術進行組裝集成,建立試驗點、核心實驗區和示范推廣區,開展大面積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