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未動商標先行 小米全類別注冊商標
小米能有今天的風光,雷軍功不可沒。中細軟集團小知通過一篇報道發現,他是個極有“情懷”之人。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雷總說他不是要做一家手機公司,而是做小米style,小米生活,用一點點小才華,讓億萬人的生活好一點。這句話很令人動容,且不論雷軍的真實想法是想讓億萬人生活好一點還是擴張商業版圖,要做“小米生活”的決心倒是真的。目前,小米曝出的專利涉及智能手機、電視、飲水機、汽車、金融、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為進軍其他領域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商業可能性。然而,比起小米科技在專利上的進展,其對商標的保護顯然更游刃有余。
小知通過專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軟件知庫寶查詢得知,小米科技在45個類別下共注冊商標一千余個,不僅注冊了“小米”商標,也注冊了其近似商標進行防御。其中,與小米科技目前主營業務聯系最為緊密的第9類別(科學儀器、通訊設備等),注冊商標多達兩百多個,不僅包括小米商標及其近似商標,還包括多個能讓人聯想到“小米”的商標。看完小米科技對商標嚴密的保護制度,小知只想說兩個字“佩服”!
商標全類別注冊有利于企業拓展業務范圍,也有利于把牌子做大做強。有一句話叫“市場未動 商標先行”,說的就是商標對于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性。沒有商標的“認證”,產品得不到消費者信任,更遑論企業業務的發展。商標是商業主體用于商品之上的,便于消費者“認牌”購物的標志。企業提前做好了商標全類別注冊,就能在不同領域的商品上貼著同樣的商標,展現企業實力的同時增強消費者信心,擴大市場影響力的同時增強企業知名度。企業在進行宣傳時,通常將企業、商品、商標聯合起來,也是為了令消費者形成系統的印象。商標全類別注冊還能杜絕“傍名牌”現象的發生,就像前一段時間的“小米控告小米e貸商標侵權”事件,就是極好的例子。大企業品牌有著廣泛知名度,雖然其業務專注于某些領域,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品牌知名度的效用足以延伸到其他領域。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大企業如果不提前對商標進行全類別注冊,很有可能被其他企業鉆了空子,搶注其他類別下的商標,彼時借企業品牌之聲望進行宣傳,是誰也無可奈何之事。
商標全類別注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并非每家企業都想如雷軍一樣做“小米生活”,很多企業只是專注于某一領域產品的生產。那么,對于從事精密儀器設備行業的企業來說,都需要注冊哪些類別的商標呢?中細軟集團專家建議您除了在第9類注冊商標外,還要在第35類(廣告服務)、第37類(電子設備維修)、第38類(通訊服務)、第40類(電子產品加工)、第42類(計算機軟件)等類別下注冊商標。
擺脫招黑體質 專利才是核心競爭力
商標全類別注冊能有效保護企業品牌價值,然而,要贏得市場僅靠商標保護是不夠的。就小米的發家之路來說,營銷手段固然能促進產品銷量,但維持市場占有率及口碑則需要過硬的質量支撐。小米手機之所以成為“招黑”體質,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缺乏核心技術造成的。從事通訊行業的企業熱衷于報道企業掌握的專利數量、新增專利數量、專利增長率及涉足行業等信息。這些信息表面上只與“專利”有關,實則是在向外界宣布企業實力,也是在增強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的信心。專利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從事通訊行業的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專利是受法律規范保護的發明創造,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三種類型。對產品新技術方案、產品形狀及結構、產品形狀及圖案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因此,專利數量能很好的代表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及技術實力,企業想在市場競爭中爭取主動,不注重專利技術的研發是萬萬不行的。專利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增強企業實力上,也體現在法律對其專利成果的保護上。《專利法》規定,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后,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實施該專利。想要實施他人專利而不侵權,就應當與專利權人訂立實施許可合同,向專利權人支付專利使用費。
專利獨占性保障了企業科研成果不被竊取,也保障了企業合法權益遭受侵犯時能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說起來,小米沒少吃“專利戰”的虧,華為、中興、愛立信皆以“專利侵權”的名義對小米發起攻勢,能否在市場競爭日漸激烈的國產手機市場中挺到最后,還需要看各自的專利身家如何。國內市場,小米因專利問題被唱衰;國際市場,小米因專利糾紛鎩羽而歸。小米雖頭頂400億美元估值和BATM新冠,但連續曝出的專利風險也令其狼狽不已。然而,雷軍表示,專利戰是小米成人禮,小米已經做好了不追求短期盈利的目標,培養用戶忠誠度和口碑。小米能在市場上走多遠,拼到最后是拼其創新能力。
從小米的例子可以看出,從事精密儀器設備生產的企業想要在市場上取得長遠發展,不僅需要加強商標保護,也需要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及相關專利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