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上世紀90年代,馮金生教授在德國留學期間便開始使用液質進行類腐殖質物質的研究,從此走上了自己的質譜分析之路;有了國外質譜分析及實驗室管理的經驗,回國后馮金生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學重新組建了實驗中心,充分發揮了質譜和眾多大型儀器在科研和測試領域的價值。2013無機質譜會議期間,分析測試百科網小編有幸采訪到馮金生教授,馮金生教授分享了自己使用質譜儀器、管理實驗中心的經驗體會,并展望了無機質譜應用、國產儀器的未來發展。作為中國分析化學工作者非常典型的一個縮影,希望馮教授的經歷和所思所想,能激起大家的幾點共鳴……

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 馮金生教授
類腐殖質的研究 走上質譜分析生涯
在新一屆中國質譜學會的理事中,馮金生教授似乎是新面孔,其實他跟質譜也打了近20年交道。從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畢業后,1995年馮金生教授到德國勃蘭登堡工業大學分析化學實驗室工作,當時實驗室有臺體積龐大的串聯四極桿液質(VG Quattro),但購買后一年多時間一直沒人能夠使用起來。當時年輕的馮金生雖然沒接觸過質譜,但他憑著一股子韌勁兒,僅花了3個月時間,就基本掌握了這臺大型質譜的使用,并成功分析了第一批送檢樣品。實驗室的主任非常高興,這臺儀器不僅開始發揮科研作用,還可以“創收”了。1996-2003年,馮金生一直使用這臺質譜,不僅為各類科研和測試做樣,還自己拆裝維修,從離子源到四極桿分析器, 6年的時間里居然只請過兩次維修工程師。
談到應用,馮金生教授還回顧了一段故事。當時的課題是研究大氣水分中的類腐殖質類物質。大氣水分中的類腐殖質,即大氣中的云;研究清楚這些物質,將能深入了解下雨的成因。馮金生教授當年用這臺液質聯用分析類腐殖質。當時的文獻認為類腐殖質全是大分子,但馮金生教授用質譜得到的結果,卻是在分子量800以內的信號。他當時認為質譜觀測到的結果和文獻不符,所以丟棄了這些數據。直到1997年,有文獻發表了質譜分析類腐殖質的結果,數據卻和當年自己得到的結果一致。一方面對自己丟棄了親手得到的結果惋惜,一方面馮金生教授也更加認識到質譜的作用。質譜為自己今后的科研和測試打開了一扇大門,后來這臺液質在分析有機合成的樣品,水、土壤、大氣等環境樣品,塑料等樣品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回到北理工后,馮金生教授看到學院有一臺氣質、一臺液質沒有更好地使用,就主動請纓把兩臺質譜和其它儀器一起管理。比如這臺原瓦里安公司的離子阱液質充分發揮了作用,為學校的各類合成樣品提供測試服務,還用于近幾年熱門的超分子材料結構的分析、生物發酵液中物質的分析等領域,使用效率極高。
無機同位素質譜在環境、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
既然是無機質譜會,馮金生教授也談了自己對無機質譜應用和發展的一點看法。眾所周知,最初無機質譜在無機同位素分析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剛推出時便發現了200多種同位素,隨后技術就越來越成熟。近年來,隨著有機物分析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從表面現象來看,無機質譜的應用領域正在縮小,貌似走到了盡頭。但實際上,無機同位素質譜憑借其高靈敏度、高準確度、能夠絕對定量等優勢,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人類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無機同位素質譜在生命科學和環境領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比如近年來,大工業生產造成了環境污染嚴重,進而導致疾病的產生、威脅人類健康。而檢測大氣、水、土壤等環境中這類污染物,或者傳播入生物體內的污染物,往往需要儀器有很高的靈敏度,并能準確定性和定量。傳統上的離子色譜僅能檢測已知物無法定性,同時靈敏度也有局限。而無機質譜如ICP-MS,在檢測環境、生物體內微量金屬離子和形態方面,有極強的定性、定量優勢。同時,ICP-MS高靈敏度的優勢,還可以大大地減少傳統方法中的前處理過程。
化學分離與材料表征實驗中心—北理工分析儀器共享的平臺
回國后,馮金生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任教,09年組建了化學分離與材料表征實驗中心。實驗中心從學校最初投資的300萬,通過3年時間現已擁有近600萬的資產。實驗中心的部分儀器是原來某些老師的課題買來的,很多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而馮金生教授回國后,不僅自己課題購買的儀器愿意共享,還愿意把其它課題組的儀器也有效管理起來,儀器運轉的效率大大提高。該實驗中心除進行課題研究外,還成為學校分析測試中心的一部分,成為全校分析儀器共享的平臺。目前實驗中心擁有13臺儀器,包括氣質、液質、液相色譜、熱重分析、熱膨脹儀、表面孔徑分析、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XRD等等。其中除了兩臺質譜儀器有專門的人員進行操作外,其余的儀器都可開放讓學生來使用,并使用了先進的儀器預約管理系統。馮金生教授還表示,希望今后進一步發揮這些儀器的作用,打造一個不僅為本校,也為區域發展建設服務的中心。


化學分離與材料表征實驗中心陳列的分析儀器
針對高校實驗室分析儀器運行困難的看法和建議
高校實驗室面臨經費和占地面積等問題
針對高校的實驗室,資金不足是面臨的首個難題。馮金生教授希望:對于北理工這樣的高校,尤其是自己管理的這個學院的實驗中心,非常歡迎有興趣的廠家和實驗室聯合共建實驗室。這對于儀器起到示范效應、拓寬應用、教育學生非常有益。要知道,這些學生未來都可能到各個單位進入分析測試領域,將成為未來的主力采購用戶。
在北京等大城市,實驗室要發展,占地面積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2014年北理工在良鄉的教學樓即將竣工,馮金生教授將在良鄉校區建立一個2000-3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將緩解上述問題。
國家應大力支持高校大型分析儀器的維護費用
在申請985工程經費后,高校雖有了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但是大型儀器每年的維護費用不是個小數目,還需再寫報告申請維護費,這也是造成高校很多儀器設備運行困難的原因。很多儀器設備購買前3年幾乎不會出現什么問題,3年以后便會出現很多問題,有時甚至因為沒有錢維修,儀器被擱置幾個月;像核磁和質譜這樣的高端儀器設備都比較“嬌氣”,維護費用也隨之增加,如一臺核磁儀器每年僅液氦的使用就需花費十幾萬。馮金生教授希望國家除了能夠支持購買儀器設備外,還能不斷提供后期儀器維護的費用。
馮金生教授還認為,高校大型分析儀器應需要有專人進行管理和維護。大型儀器共享之后,如沒有專業人員管理維護,損壞的頻率非常高,儀器運轉效率很差。進口大型設備往往只能讓儀器公司的維修工程師上門,眾所周知,儀器配件、工時費和出場費都是很大的一筆費用。
提高用戶對國內分析儀器的信心
對于國產儀器的現狀,馮金生教授表示:首先國產儀器的設備質量必須做到沒有問題,這樣就能被用戶使用,只有先被市場接受今后才能在技術上有突破。其次,國產儀器要想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除了要在技術上下狠下功夫之外,要特別注重售后服務,提高用戶的信心,這樣才能讓產品打進市場。這就好比在80年代買一臺電腦,大家一定會想著買一臺進口的,而現在不管是單位還是個人,都能接受聯想等國內的品牌電腦, 質量和耐用性已經得到認可。其實,國外儀器的維修費用高是個缺點,他們的工程師啥都沒干,出場費就得1200元,工時費每小時200元,配件大多不是兼容的標準件,而是廠家自己專門定做的,收費極其昂貴。國產儀器在此方面要抓住機遇,首先質量讓大家放心,其次在售后上讓客戶更滿意。
對于國家近年來投資加大對國產儀器研發的支持,馮金生教授希望,最后要解決關鍵部件的問題,而不要最后支持的項目都是從國外買來部件、零件組裝。這樣的國家項目支持就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
分析化學工作者永遠都不會失業
談到對現在年輕的分析工作者的期望,馮金生教授表示,自己在國內讀有機化學,到了德國轉行做分析化學發現很順利,因為有機化學打下的基礎對今后的分析工作非常有幫助,所以要想做好分析化學工作,打好基礎、了解物質結構原理、儀器原理非常重要。馮老師用一段非常鼓舞人心的話做結尾:“有些人說分析化學是為別的學科做服務,但是能為別人做好服務也是不容易的,同時也是非常快樂的。幫助別人解決了問題,很有成就感,會比較快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從事分析化學工作會面臨各種應用、各種樣品,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涉及面會越來越廣泛,可以說現在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都離不開分析化學。所以,不管經濟好與壞,分析化學工作者永遠不會失業。”
附錄:馮金生教授簡歷
馮金生 博士 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副院長
198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化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同年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學院)化工系工作;
1995年赴德國學習和工作,1995-1998年在博蘭登堡工業大學(Brandenburgische Technische Universit?t Cottbus)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中心分析化學實驗室工作,從事環境有機污染物分析;
1999-2003年在博蘭登堡工業大學大氣化學研究所工作,從事云有機物分析;
2003年獲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從事分析化學和實驗室管理工作。曾任北京理工大學西山實驗區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