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在學校、公園設立空氣監測點?這些站點能反映城市的整體空氣質量狀況嗎?記者采訪了專家及管理部門。
疑問一:監測點故意選潔凈處嗎?
【回應】 選址經過科學論證,布點原則與國外相似
我國的空氣監測站按什么原則布點?
“空氣環境質量監測是個技術性工作,國家在布點、儀器、測試三方面都有標準規范。”環境保護部監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的監測點位,構成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監測網的設計,首先要考慮所設監測點位的代表性。
常規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可分為4類:污染監控點、空氣質量評價點、空氣質量對照點和空氣質量背景點。4類監測點中,空氣質量評價點最受關注,它用于評價城市不同功能區的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反映半徑500米至4公里范圍內的整體空氣質量水平。
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范》要求,為防止受到局部人為干擾、保證評價點位的代表性,評價點位周圍50米內不應有污染源;采樣口周圍空氣流通,一定距離內無障礙物等等。目前我國按照建成區面積和建成區人口確定監測點數量,如建成區城市人口在300萬以上的城市應至少設置8個監測點位。在點位的分布上,主要技術指標有兩個:一是所有城市建成區評價點的均值應盡量反映城市的實際空氣質量總體水平;二是要反映和代表城市污染的不同高低水平。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王瑞斌研究員表示,我國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規范與國際大體一致,點位布設考慮監測的科學及代表性原則,與國外也是相似的。
參與PM2.5標準研究制訂的大氣污染與控制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表示,已有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的設置經過了嚴格的科學技術論證。
疑問二:學校公園設點有代表性嗎?
【回應】 學校和公園是人口密集區,污染物濃度并不低
廣州等地的空氣監測點因為“扎堆”學校、公園,受到了質疑。據了解,廣州市目前有11個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其中1個監測點位為城市對照點,其余10個監測點位為城市評價點。
“中小學附近和公園均是人口密集地區,兒童和青少年以及老年人是污染物的敏感人群,在這樣的地區布點是符合規范要求的。”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黃祖照表示,監測點位的布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而確定,并不存在挑選清潔點位開展監測的問題。
歷史監測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廣州這些監測點位的污染物濃度與全市平均值處于同一水平。例如今年1月份可吸入顆粒物的全市點位平均值為0.057毫克/立方米,其中,“市八十六中”、“廣東商學院”和“番禺中學”三個監測點分別為0.074、0.044和0.060毫克/立方米。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的設置與監測結果也表明了同樣的結果。
“中學和公園附近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并不比其他地區的濃度低。”賀克斌告訴記者,由于空氣的流通性,不同監測點位的污染物濃度間有著較好的時空相關性,交通干道等各類排放源所釋放的污染物,隨著空氣的擴散在附近一定區域發生混合、疊加,影響到公園、中學的空氣質量,此類監測點位能夠代表附近各類排放源綜合影響的結果。
廣州今年將新增8至10個PM2.5自動監測點,建設重點放在番禺、白云、天河、南沙、蘿崗、從化、增城等區域及路邊站,以便給公眾提供覆蓋范圍更廣的空氣質量信息,新添的監測點位將征求公眾意見后公布。
疑問三:監測點為何不設在主干道邊?
【回應】 缺乏代表性,不適用于整體評價,可作為污染監控點監測
有網友質疑,國外有些空氣監測點位設置在馬路邊,廣州為何沒有這樣做?
對此,王瑞斌表示,我國規定,空氣質量評價點應避免車輛尾氣或其他污染源直接對監測結果產生干擾,監測儀器采樣口與道路之間最小間隔距離應在幾十米以外。
“國外馬路邊的站點也并非用于城市總體狀況評價。”賀克斌介紹,美國將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分為六類:區域內污染物最大濃度點位、高人口密度區典型濃度監測點位、污染源監控點、背景濃度點、污染物輸送監控點、生態影響監控點位等。不同的監測點位對周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例如采樣口與交通道路之間的間隔、采樣口與墻壁和護欄的間隔等。
廣州監測點之一的市環境監測站就在主干道附近。“我們也有在馬路邊用于監測機動車污染的點位”,王瑞斌說,“城市大氣主要污染物已經不僅是二氧化硫,還有二氧化氮,因此我們才對總量控制指標進行調整。可以說,這些點位為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疑問四:數據為何與公眾感受“脫節”?
【回應】 選用世衛組織第一階段標準,標準偏低,監測點位設置還不夠密
“今天的空氣質量報告的是二級,可是天灰蒙蒙的,這樣的數據我不信。”有人這么說。為什么數據與公眾感受不同?數據是不是被美化了?
據了解,目前,國控站點數據實時上傳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環境保護部,監管部門可以做到隨時監控,另外,監管部門設置防火墻防止數據被篡改,美化數據幾乎不可能。
賀克斌表示,數據與百姓感受有差別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新的環境質量評價標準雖已發布,但尚未以此評價,而且由于我們選用的是世衛組織第一階段標準,要想與感官感受完全一致,尚有距離;二是雖然目前已經能夠監測到污染物的小時平均濃度值甚至分鐘濃度值,但由于監測點還不夠密集,所以難以做到數據與“身邊”接近。
對此,環境保護部監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監測體系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開展的過程,首先是了解城市建成區等人口密集地區的空氣質量狀況,因此目前監測點以空氣質量評價點為主。未來可增加對交通主干道、污染源周圍的污染監控點位。
“今后,會逐步完善地方監測網的功能,這將成為數據日益貼近公眾感受的最有效手段。”監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投資20多億元用于監測體系建設,根據目前的要求,整個監測網包括國家、省、地市三級,而且下級網絡必須包括上一級的網絡站點。目前,各地正在積極增加站點布設。未來幾年內,國家將進一步加強對城市微尺度空氣質量的監測,為公眾提供更為詳盡的空氣質量信息服務。
美國弗吉尼亞州
PM2.5監測站點多數在居民區和公園
本報駐美國記者 張旸
記者居住的美國弗吉尼亞州北區包括將近20個縣,該地區環保署的工作人員威廉姆·格里斯皮告訴記者,弗吉尼亞北區設有3個PM2.5的監測站點,分別是阿靈頓縣的一座圖書館處、費爾法克斯縣政府附近的公園內和勞登縣的一所高中旁邊,其中有一處監測點周圍的人口比較密集,離首都華盛頓只有5公里。
弗吉尼亞州總面積為110784平方公里,建設有27個PM2.5監測站點,全天候24小時對空氣質量進行監測。弗吉尼亞州環境署空氣質量監測專家查里斯·圖奈向記者介紹,弗吉尼亞州共有18個24小時污染監控點、6個持續監測點、1個化學成分監測點以及2個空氣質量背景點。這27個監測點覆蓋了弗吉尼亞州的居民區、工廠、交通干道、野外等地區,提供了不同區域和情況的空氣質量信息。其中位于居民區內的有15個(其中有6個同時在交通干道附近),位于野外和公園的有7個,位于工廠附近的有2個,位于機場的有2個,還有1個在農業研究中心里。
圖奈稱,弗吉尼亞州的監測點大部分使用的是振蕩天平與膜動態測量系統聯用技術,氣象專家利用大氣顆粒物分析儀等工具對空氣中的PM2.5進行24小時連續監測,并且每隔一小時把數據傳輸到美國環保署的空氣質量信息網頁上。
圖奈表示,根據美國環境保護法律的規定,一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必須包括多種類型的監測點。同時,這些監測點構成的網絡能夠提供如下信息:空氣污染的高峰水平、在人口稠密地區的典型空氣質量水平、空氣污染情況、地區交通狀況、主要污染源附近的空氣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