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能在高校“出爐”,源于今年4月26日,該公司與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華東理工大學成立的聯合研發中心。該公司把實驗室 “搬”到高校成為一種嶄新的合作模式。協商規定:公司每年向高校提供100萬元的合作經費,并派技術研發人員常駐高校;高校提供實驗所需的場地、耗材和檢測儀器,并配備校內權威的教授、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做技術指導,每年需要完成3個以上研究課題。
該公司由以前單一生產玉米淀粉,通過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為年產食品級和工業變性淀粉 5萬噸,赤蘚糖醇 5000噸、工業和食品級葡萄糖酸鈉8萬噸,以精細化工和生物工程為主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德州市發酵工業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基地和國家糖類發酵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該公司先后與山東輕工業學院王明瑞、華東理工大學張嗣良、江南大學顧正彪等10多個高校的20多名教授,以及山東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劉建軍等5個設計院的10多名負責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該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有過兩次 “親密”合作。 2010年9月第一次合作,該公司的葡萄糖酸納項目在發酵運行上遇到成本較高的問題,通過引進半連續發酵技術,每噸節約成本 300多元,年節省近 2000多萬元。 2011年 6月,再次合作菌種改進技術,使車間溫度由38℃上升到 43℃,每天節省降溫水 200立方米,年節省7萬多立方米。僅這兩次合作公司就花費70多萬元。據統計,該公司每年用于引進先進技術的費用就達200多萬元。
如何用最小的投資換取最大的利潤?公司決定把實驗室 “搬”到高校。 “企業研發能力非一朝一夕所成,我們以前聘請專家、博士遠離大城市,來小縣城做科研,很難長期留下。現在我們創新思維、轉變方式,實驗室到高校 ‘安家’,既解決專家來企業生活不方便的問題,還能達到 ‘柔性引才’的效果,校內的高級專業人才能唯 ‘我’所用。”該公司副總經理王健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