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含光門里的報恩寺街上,一棟不起眼的三層樓的樓頂,我省首個空氣質量監測超級站剛剛初步建成,從后天開始,西安發布的每日PM2.5濃度試驗性監測數據將從這里和另外原有的6個子站發出。超級站是啥樣?PM2.5數據是怎樣監測出來的?昨日,記者一探究竟。
PM2.5監測設備可實現每5秒更新一次PM2.5數值
為何選址在報恩寺街?
城區內典型的人口聚集地
這條并不寬敞的小街上周圍有多個居民小區,還有學校、幼兒園、菜市場,以及諸多餐飲店,路上車輛往來繁忙,這里是西安城區內典型的人口聚集地,周圍居民區、商業區、機動車流量等各方面都屬于典型的城市代表,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
超級站為何稱“超級”?
可監測百余項目
記者看到,超級站其實只是一個75平方米房間,里面有4臺設備。為保障儀器設備正常工作,兩臺柜式空調將這里的溫度控制在25℃左右,上下浮動不能超過5℃。
據介紹,超級站還有許多設備沒有到位。現有的4套設備已開始正常工作,包括2臺PM10監測儀、1臺PM2.5監測儀和1臺總懸浮顆粒物監測儀。其中1臺現在用于PM10的監測設備是用來監測PM1的,由于PM1的采樣頭尚未到貨,所以暫時先監測PM10。此后,超級站里所監測的PM家族成員將為PM1、PM2.5和PM10。
超級站之所以被稱為“超級”,是因為普通子站只監測PM10、SO、NO 等項目,共計不超過10種,而超級站監測的項目多達上百種,包括PM2.5、臭氧、一氧化碳等大氣中的物質,還增加了碳濃度、酸性氣體,甚至還包括紫外線等內容。這些項目對于研究并指導我們今后的生活很有意義。
“這些設備都是美國熱電公司的,在目前來說是世界一流。”西安市環保局科技監測處處長陳寧介紹。
超級站造價1600多萬元。設備包括200多萬的離子色譜儀,可分析得知PM2.5中大致的離子種類;激光雷達,可監測到大氣中垂直距離不同高度懸浮的顆粒物;100多萬的能監測50多項有機化合物的“VOC”設備;價值20多萬的PM2.5監測檢測儀在超級站里只是“小兒科”。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對西安PM2.5已監測了10年
西安可吸入顆粒物中 PM2.5占一多半
從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圖上看,從山西西南經我省韓城、渭南,沿渭河谷地向西到寶雞呈現出了一條明顯的東北、西南走向的紅色區域,這就是一直盤踞在渭河谷地至秦嶺北麓的“大氣污染帶”,在西安、渭南那團紅色最濃重。
城區PM2.5約占PM10的60%-80%
記者從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了解到,該機構對西安PM2.5的監測“悄悄”進行了10年,2002年開始該研究所在西安高新區進行PM2.5連續監測,2010年,在西安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6個監測點,研究PM10和PM2.5的空間分布狀況,結果顯示,西 安 城 區 PM2.5 約 占 PM10 的60%-80%,也就是說,西安城市上空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一多半都是PM2.5。
藏在PM2.5中的污染物大多為土壤塵、有機物、硫酸根、硝酸根、氯離子等物質,燃煤、揚塵、機動車尾氣、有機化工生產、餐飲油煙等是產生這些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污染物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排放到空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硝酸鹽、硫酸鹽等,又繼續被PM2.5攜帶。
這些有毒、有害物質的細顆粒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就成為了影響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無形殺手”。
若以PM2.5衡量西安“藍天”減少一小半
2011年8月1日起,西安市環境監測站就已通過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高新的6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子站試點監測PM2.5。
按照國家今年公布的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日均濃度二級標準限值(0.075 mg/m)來衡量(一級標準日均值限值是0.035 mg/m,適用于景區),在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連續305天對PM2.5試驗性監測期間,只有54%的日子里PM2.5的日均濃度值達到二級以上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藍天”標準,其他時間均超過二級標準,而PM2.5日均濃度最大的一天,超過二級標準值近三倍。而按新標準的年均濃度來衡量,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兩項指標都不達標。
按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1年西安的“藍天”數量為305天,也就是說全年80%以上都是“藍天”(首要污染物為PM10)。實施“新標準”后,僅以PM2.5來衡量,西安的“藍天”數量預計將減少到180天左右,達標率降低到50%。
PM100、PM10、PM2.5區分
PM100
標準
是指直徑小于或者等于100微米的顆粒物總和,它的單位是微克/立方米。
危害
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
PM10
標準
是指直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顆粒物總和,又稱可吸入顆粒物,可以進入人的呼吸系統的顆粒物。
危害
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另外也會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
PM2.5
標準
指的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總和,也稱可入肺顆粒物,是形成灰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直徑是人頭發絲粗細的1/20左右。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分,但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
成因
成因復雜、來源廣泛,分為人為源和自然源。人為源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生物質的燃燒、垃圾焚燒、餐飲油煙、建筑施工揚塵、噴涂噴漆裝修等;自然源包括風揚塵土、火山灰、森林火災、漂浮的海鹽和花粉等。
危害
PM2.5細小,不易被阻擋。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