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無錫市食品安全風險將被全過程、實時性動態監測。25日從衛生部門獲悉,今年無錫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對蔬菜、大米、肉類等100多個品種進行監測,其中,備受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新熱點盡數被納入監測范圍。
監測方案突出區域特點
據了解,該方案包括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食源性致病菌監測、食源性疾病監測3個部分,對有害元素、有機污染物、真菌毒素、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等項目進行檢測。其中,對蔬菜、大米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水產品、嬰幼兒食品、膨化食品、植物類海產品、食用油、飲料、熟制堅果與籽類、茶葉、豆及豆制品、面制品、果凍和調味品等食品,開展食品化學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
為更貼近無錫實際情況,監測方案要求各區衛生部門結合本轄區的特點確定監測點。如對蔬菜,要求結合本轄區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主要采集監測點種植的產品,應當溯源至產地,要求到縣(區),盡可能到鄉(鎮),并根據本區域居民的膳食攝入特點及市場上各種產品的比例進行數量分配,最終選擇監測品種。對海產品,要求主要采集本地區養殖或捕撈產品。另外,收割季節采樣時,要求在糧食收購站等糧食儲備場所采集的樣本量應當占1/2以上。
監測緊跟食品安全熱點
除常規監測,衛生部門還針對熱點食品安全問題開展專項檢測。據了解,此次新方案及時新增了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內容,其中市民關心的致癌物黃曲霉毒素B1、B2、G1、G2首次被納入監測范圍。而時下最引人關注的當屬“雞豬牛肉”,監測內容不單單是“瘦肉精”,范圍擴展到食品化學性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監測,也就是重金屬元素和食品添加劑的監測,其中專項監測針對肉雞屠宰加工環節增加了沙門氏菌污染的監測。
“醫療機構在日常診療中,一旦發現疑似食源性疾病,其中包括食物中毒的個案或事件,均需按照有關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上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據了解,全市有8家醫院被確定為首批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試點醫院,負責收集、報告疑似食源性疾病的個案或事件。在試點醫院內,所有就診患者均為監測對象。其中,14周歲以下(包括14周歲)的嬰幼兒和兒童、65周歲以上(包括65周歲)的老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是重點監測對象,內科(如消化內科、腎內科和神經內科等)和兒科的就診者將要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