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謝周清教授課題組研究發現,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燃燒影響城市PM10的蛋白質含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大氣環境科學領域國際期刊《大氣環境》上,對評估城市大氣污染和人體健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空氣中存在著許多液態或固態微粒懸浮物,稱為氣溶膠,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叫PM10。其中,生物氣溶膠是當前全球變化和公共健康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它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粒子,花粉、孢子等過敏性物質以及由動植物釋放到空氣中的各種粒子等,其濃度一般用大氣中總蛋白質含量來表示。由于汽車尾氣能改變一些生物氣溶膠的化學結構,使其成為能導致嚴重過敏反應的過敏原,這被認為是近年來城市中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升高的一種可能原因,因此,大氣中的蛋白質研究近年來備受關注。
多年來,謝周清教授課題組在南北極和合肥地區開展氣溶膠(包括總懸浮顆粒、PM2.5、PM10中生物氣溶膠)的采集及分析工作。他們通過對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在合肥市采集的PM10進行總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和水溶性離子成分的分析研究,發現城區PM10中總蛋白質的含量范圍在每立方米2.08-36.71微克,平均值為每立方米11.42微克,明顯高于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區公布的數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洛杉磯以及人口密度較大的墨西哥城的含量分別為每立方米0-0.2微克、1.0-5.8微克、0-2.54微克。
據論文第一作者康輝博士介紹,合肥城區大氣中蛋白質含量呈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最低,為每立方米2.08微克,從夏季到秋季含量逐漸增加,11月達到峰值每立方米36.71微克。PM10中蛋白質的濃度與采樣期間的降雨量呈相反的變化趨勢,干燥季節降水量少,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雨季降水量多,蛋白質濃度降低。合肥地區秋冬季多霧,霧天時蛋白質的濃度和大氣污染指數都呈現高值。
除氣象因素外,PM10中蛋白質濃度的變化與采樣期間空氣污染指數和平均可見度分別呈顯著的正相關和反相關關系,表明空氣中的蛋白質含量與大氣污染有關。對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期間出現高含量蛋白質的原因進行進一步探討發現,PM10總蛋白含量與代表生物質燃燒影響的水溶性鉀離子以及代表人為污染影響的硝酸根顯著相關。合肥地區9-11月是農作物收獲季節,除了動植物和人為排放影響外,生物質燃燒可能是PM10蛋白質含量增大的重要原因。
論文審稿人表示,“這是一項迫切需要的研究工作”,“這份數據獨一無二,對評估城市大氣污染有重要價值,特別是為理解人體健康的風險評估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