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論壇由剛成立不久的中國科學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舉辦。
在4月19日的中心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曾共同表示,面對協同創新的歷史使命,中科院學部和清華大學將構建高水平的跨學科研究平臺,從人文社會科學的多個研究視角出發,開展對社會問題的綜合研究。
而今,借助于這一高層論壇,跨學科聯合攻關的構想正式啟動。
協同創新面對社會轉型
2011年4月2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強調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這一情景仍在謝維和腦中縈繞。
謝維和表示,如何順應知識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創造性地破解我國轉型過程中復雜、多樣的社會矛盾,實現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必將成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
他認為,有必要將科學和社會的協同創新納入到“當代中國:轉型、創新與發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去思考。
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秘書長曹效業則指出,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的轉型發展既是后發國家經濟起飛到特定階段的普遍現象,也是我國現代化思考和傳統文化沖突使然,同時還是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走向知識文明時代的要求,三者共同作用導致了我國轉型發展的復雜性。“這對中國的科學界、知識界提出了重大挑戰,也提供了優良的研究空間。”
曹效業認為,如何破解社會轉型期復雜的社會矛盾,促進科學技術跨越發展,有效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走出“技術創新”的束縛
相對于開放式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形成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
而通過跨學科的深入合作和資源整合,謀求科學與社會的協同互動,或可產生“1+1>2”的非線性效用。
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創新理論研究專家馬俊如在報告中指出,討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必須走出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技術創新”的束縛,從經濟、科技和社會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一個國家的創新活動。
“創新活動的過程已不單純是科學技術問題本身,同時也必須包括人文關懷;科技和人文有必要區隔,但更需要互動和相互影響。”馬俊如認為,現代創新精神改變了傳統的觀念,創新競爭的精髓在于“競爭中要有合作”,而“冤家可以共同分享成就”。
謝維和認為,把對重大問題的探討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將更有利于促進科學與社會的共同進步。
跨學科研究超越表層爭論
論壇上,中科院院士陸大道作了題為《我國交通發展的成就及近年來出現的問題》的報告,剖析了我國轉型發展過程中一系列令人深思的問題。例如,交通運輸規劃和建設中出現的規模過度擴張、重復建設、能力浪費、不合理競爭以及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不協調等。
“這些問題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什么是現代化,該怎樣看待這樣的轉型過程,應如何走好轉型之路。”中科院學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風表示。
著名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強則在報告中介紹了基于實證研究發現的中國“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即在我國的社會結構中,以農民為主體的64.7%的人處在分值非常低的位置上,城市中的各個階層則像一個立柱,群體之間有著非常鮮明的界限。
李強表示,這一結構可用來解釋很多社會現實問題。“當前,我國的改革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實現創新發展必須重視歷史傳承、意識傳承和外來影響三個問題。”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王春法指出,當前有必要轉變從概念到概念的研究思路,代之以問題導向,探討我們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所長劉孝廷則指出,當前亟須超越表層爭論,進入對中國發展的深入思考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