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是1990年經國家教委和國家計委批準,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及國內配套資金,在東南大學(招生辦)建立的國內高校中唯一專門從事移動通信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它于1995年正式通過國家驗收并開放運行,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專門人才的培養方面成績斐然,目前已成為在國內外均有較大影響的移動通信科研機構。
走進尤肖虎的辦公室,辦公桌上擺放的水晶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尤肖虎生肖屬虎,霎那間“生龍活虎”“虎嘯風生”之類的詞語不覺從腦子里冒出來,與眼前這個在移動通信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領軍人物一一匹配。他身后的書架上方有個中國紅的瓷器,上面的金色花紋勾勒出清新淡雅的古典神韻。2001年榮獲的國家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的證書擺放在書架的正中間,似乎向人昭示著主人曾經的努力與輝煌。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實驗室的特色?
尤肖虎:在探索發展中,我們也積聚了自己的三點特色。一是規模大,我們實驗室共有50多名研究人員,設備國際一流,是一個專業移動通信實驗室,50—60人的大實驗室讓我們占有了集團優勢,能夠團結合作承接大項目;第二,我們實驗室繼承東南大學一貫薪火傳承的精神,鼓勵、支持年輕教師沖在前面,擁有一批科研教學以及承擔國家大項目能力非常全面的年輕教師隊伍;第三,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依照國際慣例,多做前沿探索,要求教師及學生都在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構建了一個立足國內的“外向型”研究隊伍。
記者: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如何給自己的發展定位的?
尤肖虎:在移動通信世界里,我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理念,發展移動通信技術,要致力于人與人之間更方便地溝通,超越時空的鴻溝,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溝通,用高科技來架起人與社會的橋梁。我們秉承了東南大學一貫追求一流的精神,堅持不做便罷,要做就追一流,在國際上爭取發言權。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實驗室將力保綜合實力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力爭接近和達到國際同類學科先進水平。以籌建通信技術國家實驗室為契機,充分發揮學科群體優勢,延攬具有國際水平的領軍人物,大力培養精英人才,構建人才高地,整合多方資源,在承擔移動通信國家重大研究開發項目方面有所突破。在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與系統研發,無線/移動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究等方面創造出能夠與國際接軌的高水平成果。同時,以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為學生開設一系列課程,憑借專業化的教學與科研實力,充分利用其一流的儀器與實驗條件,指導學生完成論文,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為中國移動通信培養高素質人才。
記者:近年來實驗室取得了哪些重要科研成果?
尤肖虎:近10年來,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走在國內移動通信研究開發的前列,我們有些基礎研究在國際上也能占有突顯地位。我們于1996年參與國內首個GSM試驗系統的研制開發;1998年完成國內首個CDMA實驗系統研究開發;2002年作為第一承擔單位在國內首次成功地進行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現場試驗;2003年研制出國內首個cdma2000手機專用芯片;2005年研制出國內首個WCDMA手機專用芯片;成功研制出國內首個UWB無線傳輸試驗系統;2006年牽頭完成國內首個第四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試驗系統研制。2007年完成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架構及基帶傳輸技術的研究,形成了未來移動通信系統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記者:能具體介紹一下未來移動通信系統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嗎?
尤肖虎: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架構及基帶傳輸技術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為背景,對未來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重大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開展了深層次的理論探索和研究,從而逐步形成了未來移動通信系統新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我們在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網絡側多天線分布為系統架構、MIMO-OFDM為基帶傳輸框架、LDPC碼為核心信道編碼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此外,還對該系統架構下的無線資源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分布式架構下的移動通信系統在頻譜使用效率方面的提升。
其中,協同分布式無線電技術是網絡結構上解決了無線通信頻譜利用率和功率功效問題的根本途徑。分布式移動通信系統突破了傳統蜂窩體制的限制,以獲取更高的頻譜效率和更大的系統容量為目的。從網絡看,各個無線信號處理單元具有相對獨立的信號處理能力,從而構成分布式處理網絡。分布式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充分利用空域資源來獲得系統容量和頻譜效率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其優勢在于大容量、低接入功耗、無縫覆蓋、適于業務密度不均勻應用、綠色環保(低輻射)等。具體說來,大容量、低功耗是人們在移動通信發展過程中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們試想有一天,人們在高速行使的汽車上能夠流暢地收看高清晰電視,普通的手機待機時間能夠延長10倍,那么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人們使用移動通信產品將向“綠色、環保”邁出一大步,也不必再為電磁波輻射會帶給人體的傷害而徒生擔心。而這些目標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研究,特別是在分布式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那時,城市中不再到處建立龐大的移動通信基站,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在各個建筑物中的一個個很小的基站,而信道容量會成10倍地增加。
到目前為止,在該重大項目支持下發表的國內外核心雜志科研論文有758篇,通信類重要國際會議科研論文342篇,已經獲得授權的專利36個,已經受理的專利申請168個,出版了《電子學報增刊———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論文集,項目的研究成果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部分成果已經體現在863項目的試驗網中。目前上海的4G外場實驗系統已構建完畢并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此實驗系統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國際電信聯盟(ITU)也在2008年開始啟動4G的標準化工作,預計到2012年標準化基本成熟。
記者:實驗室在對外開放與交流有哪些做法?
尤肖虎:目前,實驗室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與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富士通、都科摩、阿爾卡特、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凱撒斯勞滕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等多家國外企業、研究所和大學以及國內的多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關系。本室承擔的國際合作項目被列入科技部重點支持的科研項目,并成為歐盟第六框架WINNER項目的合作伙伴。
記者:實驗室是如何管理運營團隊的?
尤肖虎:首先,我們在團隊管理上加強學術梯隊建設,鼓勵、支持年輕教師承擔大項目,成為項目負責人。
其次,我們尤其注重人才培養,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嚴格要求,按照國際慣例,強調科研的國際性與前沿性,要求學生在國際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如博士研究生,除執行《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申請答辯、授予學位前成果考核標準(試行)》外,還需執行在科研論文發表方面,要求至少有一篇發表在本室認可的第一類或第二類學術刊物上,或者至少有兩篇在本室認可的第三類學術刊物上,而且博士研究生本人必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或者導師為第一作者、博士生本人為第二作者。相應地在錄用文章正式發表后,實驗室給予博士生本人一定的獎勵。
最后,我們也非常注重加強文化建設。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好的制度規范,就不能讓團隊有序管理。我們實驗室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學術委員會工作章程》《儀器設備使用與管理制度》《科研人員科研獎勵制度》及《研究生科研獎勵制度》等。此外,“文武之道,有張有弛”,我們也會經常舉辦一些活動來豐富團隊的業余生活。實驗室副主任、支部書記曹秀英教授每年組織實驗室的老師,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考察和參觀學習;課題組老師們也經常組織師生登山郊游等集體活動;參與國際合作課題的師生們,也時常會有出國交流與體驗的機會。通過這些學習、實驗之外有意義的心情的釋放,我們的實驗室也更有青春活力,師生之間也更加團結、友愛,從而形成了一個人情味濃厚的實驗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