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接受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經費占到橫向經費的90%左右,與多個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產業研究院;7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這一連串令人驚嘆的數據、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來自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南京工業大學。南工大突破常規發展,其特色和實力、與地方及企業協同創新的發展思路,令人深思。
【創新理念】
瞄準科技前沿,解決行業實際問題
如何改變科研“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窘況,根除科研經濟“兩張皮”的頑癥?南工大提出了“頂天立地”的響亮口號,瞄準科技前沿,堅持高水平,向上“頂天”;接軌市場需求、結合國家和地方需求,形成特色,向下“立地”,在為地方解決實際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政府提出的減排目標是“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意味著我國已進入碳總量控制時代。“迎接這一時代的來到,材料工業大有可為。”在南工大水泥研究實驗室里,國家水泥“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南工大教授沈曉冬介紹說,“中國是水泥大國,年產量18.68億噸,而全球年產量不過32億噸。按照傳統工藝的話,生產1噸水泥將產生0.8噸二氧化碳。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重大戰略需求,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也有條件攻克水泥生產耗能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等世界性難題!”
以南工大為負責單位、以沈曉冬為首席科學家的國家“973計劃”“水泥低能耗制備與高效應用的基礎研究”項目組,與同濟大學、中國建材總院等單位組成6個課題組,對水泥生產工藝、裝備等進行協同攻關,目前已突破關鍵技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將實現水泥碳排放量減少50%以上的目標,有些技術已進入產業化或中試階段,有些已經大規模推廣。
“我們目前已與部分水泥企業實施了‘低碳水泥’技術應用合作工程,產出的低碳水泥質量高、壽命長。將來的目標,是使我國形成低碳水泥工業體系。”沈曉冬自信地說。
“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積極投身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突出應用研究,這是學校的一貫做法。”南工大黨委書記王德明說。
“我們最近正在試驗利用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以及糞便等低劣生物質發電。這一模式進入應用后,既可從源頭上消滅大部分污染源,又能產出清潔、綠色的能源與飼料,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南工大校長歐陽平凱說。“十一五”以來,學校的科研經費、論文、專利、大獎等在全國高校50強之列,學校接受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經費占到橫向經費的90%左右,科研成果也因其應用性強深受社會歡迎。
【創新平臺】
“筑巢引鳳”,企業進校園建研發中心
高校搞科研,一直存在著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產業化率更低的難題,存在著科研與社會需求脫節、與市場與企業脫節的現象;企業是產業化的主體,但企業又缺乏研發能力、研發條件和研發熱情。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南工大提出,將創新鏈附著在產業鏈上,實現科研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打造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
2007年1月,南京工業大學和南京高新區聯手共建,搭起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平臺——“海內外領軍人才‘三創載體’”。3年來,“四個一”特殊待遇已吸引了39位“特殊教授”到南工大創新創業:一個教授編制、一套公寓、100平方米的實驗室、100萬元人才專項資金。
“我們擁有兩個團隊、兩份事業、雙重身份、雙份保險,既能像普通教授那樣做實驗、帶學生,又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大轉化,實現產業夢想。”嘗到這一平臺“甜頭”的“海歸”博士何濤深有感觸地說,“許多客戶的要求讓我們明確了市場需求。我的實驗室能了解到最新的市場動態,并根據市場進一步調整科研方向;企業這邊也會隨之追加訂單,提高項目市場對接率,形成良性循壞。”
目前,這種創新創業相互促進的模式已經發揮作用,領軍人才的創新實驗室不斷取得貼近市場需求的創新研究成果:沈鋼綱領銜的南京百敖軟件公司成功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計算機產品,填補了我國個人電腦產業鏈中的最后一項空白;葛敏領銜的愛斯醫藥公司,近日獲得風險投資公司2000萬元的投入,建設產能更大的醫藥新廠。
“企業研發過程中缺少的設備、人才、環境,正是學校所具備的優勢。讓企業把研發中心建到高校,還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為其服務,企業省心,學校省錢,實現雙贏”。本著這樣的發展思路,該校建立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眾多科技型服務公司和各種孵化器平臺,吸引企業到校園里“借殼”建立研發中心。
現在,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徐南平院士盡管已任江蘇省省長助理,但仍然擔任該校材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而南京市副市長許仲梓仍然擔任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院長,“雙重身份”讓他們在科學研究和管理中更加得心應手。
目前,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初步形成“一園三區”格局:以南京科技廣場和江蘇建筑工程設計創意產業園為載體的研發“種子”基地;在浦口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大學科技產業園這一高科技項目的孵化“育苗”基地;與南京高新區共建的吸引海內外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三創”載體。
現在,學校的這種模式得到了企業的普遍歡迎,誘人的研發條件吸引了80多家企業,他們紛紛將研發中心落戶南工大。通過校企共同努力,目前已陸續研發出100多項成果。
【創新模式】
創新鏈向地方延伸,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
南工大不僅與企業及市場對接,還與地方聯動,將創新鏈向地方延伸,將創新資源向社會輻射,積極參與區域創新實踐,實現學校與區域發展的互動雙贏,真正形成了多元互動、開放式立體化的聯合創新網絡。
近幾年來,學校與南京、蘇州、無錫、南通、連云港、泰州、張家港、宿遷等多個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產業研究院,取得了豐碩成果。近日,南工大江蘇海洋產業研究院成功獲得了2011年江蘇省第4批省級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專項引導資金獎項,以獎勵該校不斷拓寬產學研領域、創新產學研模式,積極服務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服務沿海開發戰略的創新舉措。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協同創新平臺,能夠把大豐這個地方的區域資源、產業優勢,同我們高校的科技資源很好地對接互動起來!”在與大豐市合作共建的南京工業大學江蘇海洋產業研究院,陳集雙教授向記者介紹說。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領銜主持這里的南工大近海生物資源研究開發中心,在微藻煉油、生物天然氣高效利用、大米草深加工等項目上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
向地方派遣科技鎮長團,派遣學校教師到地方掛職,也是推動協同創新、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的有效舉措。目前,南工大已向蘇州市相城區、如皋市、常熟市等地派出了4批科技鎮長團。
派往蘇州市相城區的科技鎮長團團長、南工大研究生部部長鞏建鳴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他與其他團員一起,積極將高校科研優勢與相城區特色產業有機結合,幫助相城區建成了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鎮長團還積極促成南工大與區政府簽訂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南京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相城區分中心。
據了解,南工大“十一五”期間橫向科技經費近10億元,建立校企聯盟300余家,組織參加各類技術交易活動200余場,與無錫市等10多個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共建創新載體,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