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評審,選出初步候選人145位。
中國科學院在公告中表示,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嚴肅嚴謹之科學榮譽團體。院士增選工作嚴格按照增選程序進行。廣大院士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深惡痛絕,反對增選工作中的不當行為。請相關個人、單位、部門自重自愛,一旦發現并查實有不正當行為者,將嚴肅處理。歡迎社會各界監督。
數學物理學部(21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廣厚 |
71 |
原子分子與團簇物理 |
南京大學 |
2 |
王順金 |
73 |
核物理、理論物理 |
四川大學 |
3 |
葉友達 |
47 |
空氣動力學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
4 |
向 濤 |
48 |
凝聚態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5 |
張繼平 |
52 |
基礎數學 |
北京大學 |
6 |
張維巖 |
55 |
激光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理論物理 |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
7 |
張富春 |
65 |
凝聚態物理 |
香港大學 |
8 |
張肇西 |
70 |
粒子物理理論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9 |
陳十一 |
54 |
力學 |
北京大學 |
10 |
陳永川 |
47 |
應用數學 |
南開大學 |
11 |
歐陽頎 |
55 |
凝聚態物理 |
北京大學 |
12 |
武向平 |
50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
13 |
鄭偉謀 |
65 |
物理 |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
14 |
趙政國 |
55 |
原子核與粒子物理實驗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5 |
莫毅明 |
55 |
數學 |
香港大學 |
16 |
袁亞湘 |
51 |
運籌學 |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
17 |
高鴻鈞 |
47 |
凝聚態物理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8 |
鄂維南 |
47 |
數學 |
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
19 |
黃 濤 |
71 |
理論物理 |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20 |
景益鵬 |
47 |
天體物理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
21 |
潘建偉 |
41 |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化學部(23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于吉紅(女) |
44 |
無機化學 |
吉林大學 |
2 |
馬大為 |
47 |
有機化學、化學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3 |
方維海 |
55 |
物理化學 |
北京師范大學 |
4 |
王利祥 |
46 |
高分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5 |
田 禾 |
48 |
精細化工 |
華東理工大學 |
6 |
劉云圻 |
62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7 |
劉忠范 |
48 |
物理化學 |
北京大學 |
8 |
劉 育 |
57 |
有機化學 |
南開大學 |
9 |
孫世剛 |
56 |
物理化學 |
廈門大學 |
10 |
安立佳 |
46 |
高分子物理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1 |
嚴純華 |
50 |
無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12 |
張俐娜(女) |
70 |
天然高分子與高分子物理 |
武漢大學 |
13 |
張洪杰 |
57 |
無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4 |
李亞棟 |
46 |
無機化學 |
清華大學 |
15 |
楊秀榮(女) |
65 |
分析化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
16 |
楊學明 |
48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17 |
楊 柏 |
48 |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
吉林大學 |
18 |
岳建民 |
49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19 |
侯雪龍 |
56 |
有機化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20 |
趙進才 |
50 |
環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21 |
席振峰 |
48 |
金屬有機化學 |
北京大學 |
22 |
謝作偉 |
47 |
有機化學 |
香港中文大學 |
23 |
韓布興 |
53 |
物理化學 |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 巖 |
49 |
外科學 |
解放軍總醫院 |
2 |
王松靈 |
48 |
口腔醫學 |
首都醫科大學 |
3 |
王海燕(女) |
73 |
內科學(腎臟內科) |
北京大學 |
4 |
朱 軍 |
62 |
作物遺傳育種 |
浙江大學 |
5 |
朱玉賢 |
55 |
植物生理學 |
北京大學 |
6 |
張 旭 |
49 |
神經科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7 |
張學軍 |
55 |
皮膚病學 |
安徽醫科大學 |
8 |
張學敏 |
47 |
醫學 |
軍事醫學科學院 |
9 |
張明杰 |
44 |
結構生物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10 |
李 林 |
50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11 |
陳孝平 |
58 |
肝臟外科 |
華中科技大學 |
12 |
陳曄光 |
46 |
細胞生物學 |
清華大學 |
13 |
哈木拉提.吾甫爾 |
51 |
民族醫學 |
新疆醫科大學 |
14 |
施一公 |
44 |
生物物理學 |
清華大學 |
15 |
趙玉沛 |
56 |
外科學(普通外科) |
北京協和醫院 |
16 |
趙繼宗 |
65 |
神經外科學 |
首都醫科大學 |
17 |
徐 濤 |
40 |
細胞生物物理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18 |
徐安龍 |
48 |
比較與進化免疫學 |
中山大學 |
19 |
郭亞軍 |
55 |
腫瘤學 |
第二軍醫大學 |
20 |
錢 前 |
49 |
作物種質資源 |
中國水稻研究所 |
21 |
高 福 |
49 |
結構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
22 |
康 樂 |
52 |
昆蟲學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23 |
黃路生 |
46 |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
江西農業大學 |
24 |
彭少麟 |
54 |
生態學 |
中山大學 |
25 |
舒紅兵 |
44 |
細胞生物學 |
武漢大學 |
26 |
葛均波 |
48 |
心血管內科 |
復旦大學 |
27 |
韓家淮 |
51 |
細胞生物學 |
廈門大學 |
28 |
慈龍駿(女) |
76 |
荒漠化防治、景觀生態學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29 |
黎志康 |
57 |
植物遺傳育種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30 |
瞿 佳 |
55 |
眼科學、視光學和視覺科學 |
溫州醫學院 |
地學部(25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單位 |
1 |
萬衛星 |
52 |
空間物理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 |
王二七 |
61 |
構造地質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3 |
王會軍 |
47 |
大氣科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4 |
王成善 |
59 |
沉積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5 |
王椿鏞 |
65 |
固體地球物理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6 |
石廣玉 |
68 |
大氣物理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7 |
劉叢強 |
55 |
地表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8 |
李建平 |
42 |
氣象學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9 |
李獻華 |
49 |
同位素地球化學 |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10 |
楊樹峰 |
64 |
構造地質學 |
浙江大學 |
11 |
陳 駿 |
56 |
地球化學 |
南京大學 |
12 |
陳發虎 |
48 |
環境變化 |
蘭州大學 |
13 |
陳曉非 |
53 |
固體地球物理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14 |
周成虎 |
46 |
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
15 |
周忠和 |
46 |
古生物學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16 |
侯增謙 |
50 |
礦床學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17 |
郝 芳 |
47 |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18 |
郭華東 |
60 |
遙感科學與應用 |
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 |
19 |
高 山 |
49 |
地球化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20 |
崔 鵬 |
53 |
自然地理學與水土保持學 |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
21 |
黃潤秋 |
47 |
工程地質 |
成都理工大學 |
22 |
龔健雅 |
54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武漢大學 |
23 |
傅伯杰 |
53 |
自然地理學,景觀生態學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24 |
焦念志 |
48 |
生物海洋學 |
廈門大學 |
25 |
舒德干 |
65 |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
西北大學 |
信息技術科學部(共18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馬龍生 |
70 |
精密光譜 |
華東師范大學 |
2 |
尹 浩 |
51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總參謀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
3 |
王飛躍 |
49 |
智能控制、復雜系統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4 |
王立軍 |
64 |
光電子學 |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5 |
田 捷 |
51 |
模式識別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
6 |
應明生 |
47 |
計算機科學理論 |
清華大學 |
7 |
張書練 |
65 |
激光和精密計量 |
清華大學 |
8 |
李樹深 |
48 |
半導體器件物理 |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
9 |
李景鎮 |
70 |
光學工程 |
深圳大學 |
10 |
楊學軍 |
48 |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系統軟件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1 |
鄭建華 |
54 |
密碼學 |
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 |
12 |
金亞秋 |
64 |
電磁散射與空間遙感信息 |
復旦大學 |
13 |
郝 躍 |
53 |
微電子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14 |
徐宗本 |
56 |
智能信息處理 |
西安交通大學 |
15 |
徐秋霞(女) |
68 |
半導體器件與集成技術 |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 |
16 |
曹希仁 |
66 |
控制系統理論 |
上海交通大學 |
17 |
梅 宏 |
48 |
計算機軟件 |
北京大學 |
18 |
黃 維 |
48 |
有機光電子學 |
南京郵電大學 |
技術科學部(共28人)
序號 |
姓名 |
年齡 |
專業 |
工作單位 |
1 |
王漢功 |
70 |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工程學院 |
2 |
盧天健 |
46 |
固體力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3 |
葉志鎮 |
56 |
材料物理化學 |
浙江大學 |
4 |
劉治國 |
67 |
功能材料 |
南京大學 |
5 |
劉維民 |
48 |
潤滑材料與技術 |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
6 |
朱 荻 |
57 |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7 |
何滿潮 |
55 |
礦山工程巖體力學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8 |
吳學仁 |
64 |
斷裂力學、疲勞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9 |
張統一 |
61 |
力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10 |
李東旭(女) |
54 |
飛行器設計 |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11 |
李行偉 |
58 |
環境水力學、環境水利工程 |
香港科技大學 |
12 |
李應紅 |
48 |
航空推進技術 |
空軍工程大學 |
13 |
李國英 |
47 |
水利水電工程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14 |
沈保根 |
58 |
磁性材料 |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
15 |
鄭 平 |
75 |
工程熱物理 |
上海交通大學 |
16 |
金紅光 |
54 |
工程熱物理 |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
17 |
俞大鵬 |
52 |
無機材料科學 |
北京大學 |
18 |
南策文 |
48 |
復合材料 |
清華大學 |
19 |
徐世烺 |
57 |
水利與土木結構工程 |
浙江大學 |
20 |
郭烈錦 |
47 |
熱能工程 |
西安交通大學 |
21 |
崔福齋 |
65 |
生物材料 |
清華大學 |
22 |
曹一家 |
42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湖南大學 |
23 |
彭練矛 |
48 |
材料物理 |
北京大學 |
24 |
賴遠明 |
48 |
土木工程(寒區工程)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
25 |
翟婉明 |
47 |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學 |
26 |
雒建斌 |
49 |
機械設計及理論 |
清華大學 |
27 |
滕錦光 |
47 |
結構工程 |
香港理工大學 |
28 |
魏炳波 |
47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西北工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