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充分發揮重慶作為傳統的儀器儀表生產基地的優勢,積極支持現有企業進軍數字領域,不斷加大對智能儀器儀表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從而把重慶打造成國家數字化儀器儀表的重要研發和生產基地。
一、計算機及周邊設備產業。以整機帶動配套、引進帶動自主開發為主要路徑,全力推動惠普、宏碁、富士康、廣達、英業達、華碩等電腦制造龍頭企業整機項目的實施,不斷引進其它知名品牌的電腦制造企業,逐步建立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業“5 6 700”的筆記本電腦垂直整合配套體系,從而通過配套體系的完善,逐漸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腦品牌。力爭到2015年形成年產10000萬臺筆記本電腦、100萬臺服務器、4000萬臺打印機的生產能力,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達到80%以上,初步建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二、集成電路產業。提升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制造能力,重點推進渝德8英寸生產線、中電科6英寸芯片生產線投產達效,積極謀劃新的8英寸及12英寸芯片生產線項目。加強與世界IC知名企業的聯系與銜接,引進和發展IC封裝和測試,完善與芯片制造、封裝和測試相匹配的IC設計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力爭到2015年建成國內重要的數模共存、軍民兩用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生產技術接近或達到當期國際主流水平。
三、通信及物聯網產業。加強與世界知名品牌手機企業的銜接和聯系,引進外資在渝發展路由交換、語音視頻等通信設備產品。加大對寬帶無線通信網終端、中繼設備、接收設備等新一代通信應用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力度,促進本地重點企業積極發展手機等通信終端產品及射頻芯片等配套產品。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校和企業共建重慶市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力發展與物聯網產業鏈緊密相關的硬件、軟件、系統集成和運營與服務四大核心領域,依托中國移動在重慶設立的農網中心和M2M(機器通信)全網運營支撐中心,打造中國物聯網基地。力爭到2015年形成年產8000至10000萬部手機、1000萬臺路由器、1000萬臺交換機生產能力,建成西部地區最大的手機等通信產品制造基地;
四、汽車電子、醫療電子、數字化儀器儀表等應用電子產業。充分發揮重慶汽車產業的優勢,大力支持我市科研院校和重點企業加快汽車電子自主創新的步伐,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同時,積極引進國際汽車電子知名企業聚集重慶發展汽車電子產品,提高汽車電子產品本地化配套能力,從而把汽車電子做大做強。全力扶持我市重點醫療電子企業加快超聲聚焦刀、智能膠囊消化道內窺鏡系統、LED手術無影燈、血液凈化系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現產業化,通過樹立品牌,搶占領域高地,不斷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從而把重慶打造成國家級醫療電子產業基地。充分發揮重慶作為傳統的儀器儀表生產基地的優勢,積極支持現有企業進軍數字領域,不斷加大對智能儀器儀表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從而把重慶打造成國家數字化儀器儀表的重要研發和生產基地。
五、智能家電與數字視聽產業。采取引進整機帶動零部件及配套產品的發展模式,支持鼓勵在渝的國內知名家電企業加快發展步伐,研發生產等平板電視、數碼相機、數字機頂盒等數字家電產品,做大家用空調、商用中央空調的生產規模,并結合新農村建設和家電下鄉等政策,開發生產低成本電視、洗衣機、冰箱等產品,從而把重慶建成中西部地區智能家電、數字視聽等消費電子產業基地。力爭到2015年形成1000萬臺平板電視、2000萬臺數碼相機的生產能力。
六、LED及光伏產業。全力支持本地重點企業將LED芯片制造與封裝產業做大做強,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多晶硅、單晶硅、硅棒及硅切片、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新能源項目。同時,以應用為導向,以市場換投資,通過政府采購等方式積極引導,推進LED照明等應用領域的發展,力爭到2015年形成較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培育出一個完整的新興LED及光伏產業鏈,建成國內重要的LED及光伏產業基地。
七、電子裝備產業。重點引進國內外知名電子裝備制造企業,大力發展上下料機、自動貼片機、印刷機、焊接機、光學測試機、MOCVD設備、SMT產線及化合物半導體產業鏈相關設備等,形成一條完整的電子裝備產業鏈,從而全面提高重慶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整體水平,打造國家級的電子裝備產業園。力爭2015年引進或培育1-2家國內領先的電子裝備制造企業。
八、新型顯示產業。重點引進世界知名企業來渝發展液晶面板、觸控面板、OLED面板等新型顯示產業,配套建立玻璃、面板、彩色濾光片、偏光片、背光源、模組及液晶等關鍵材料和設備制造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力爭到2015年,培育形成1-2家百億級重點企業,形成年產3000萬臺顯示設備、5000萬片LCD模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