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北大醫療潞安醫院檢驗科醫護人員進行交流
“每一個核酸擴增板是96個孔,里面有一個陽性對照、一個弱陽性對照、三個陰性對照,每個批次做90人/份的核酸檢測。我們現在最大檢測量每天能夠做到8—9個批次,也就是800—900人。截至目前,共檢測約35000人/次。”北大醫療潞安醫院檢驗科主任郭建利告訴記者。
該院檢驗科的核酸檢測醫護人員共15人,他們都是在完成日常工作后,加班加點進入核酸檢測實驗室進行工作。在去年疫情防控最艱巨的時候,他們早晨6:30入倉,凌晨3:00結束工作,負責聯絡協調的醫護人員,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在炎炎夏日,由于防護服不透氣,不少核酸檢測醫護人員的手出現了過敏、損傷等情況,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防護服一穿就是八、九個小時。在寒冷的冬天,實驗室環境溫度較低,核酸檢測醫護人員的雙手被凍到紅腫麻木,仍默默地堅持。當他們脫下防護服時,身上的便服早已與防護服“濕為一體”,臉上勒出一道道印,手上的皮膚也早已起皺。

圖為:北大醫療潞安醫院檢驗科醫護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在核酸檢測實驗室,透過走廊的觀察窗,里面各類儀器設備整齊有序。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標識將各個功能區嚴格區分開來。實驗室嚴格按“三區兩通道”設置,即試劑準備區、標本制備區、核酸擴增分析區和檢驗人員通道、樣品專用通道。
試劑準備區主要從事試劑配制工作,是核酸檢測的基礎,每個人的試劑都需要單獨單人份的配制,如果這一步驟做不好,會影響后面檢測的精準度。
標本制備區是樣本提取區域,是最關鍵的一步,離病毒最近的地方。在這個區域,檢測人員要開蓋‘面對面’接觸咽拭子標本,震蕩和高速離心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溶膠,存在極高感染風險,一旦操作不慎就會被感染,醫護人員需要穿上防護服,按三級防護標準防護。在這里,醫護人員要將提取試劑加入這一批次每個人的核酸采集標本中,放入提取儀進行提取,經過22分鐘,再把提取出來的核酸加入到96孔板中,每一個孔只需要5uL,稍不留心,就會加錯。別看這一工作單一,這不僅考驗著眼力、腦力,更考驗手力。
進入擴增分析區,醫護人員將標本放到擴增儀上進行擴增,經過90分鐘擴增以后結果就會顯現出來,工作人員會對結果進行分析。
檢測標本經過接收檢查、滅活、編號、提取核酸、核酸擴增、發布報告等環節后,一個批次最快的檢測速度是4—5個小時。
在這一份份檢測結果的背后,是檢驗人默默地奉獻與付出,是他們在默默堅守,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不畏風險,勇敢抗疫!他們用微微星火聚成了萬丈光芒,以涓涓之力筑起生命的銅墻鐵壁!他們逆行的背影,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