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核酸檢測篩查力度,是廣東戰疫的重要任務。6月5日起,華大基因位于廣州番禺亞運城綜合體育館的15個氣膜艙的火眼實驗室投入使用。隨后,實驗室又繼續加建5個新艙,進一步擴充核酸檢測產能。據介紹,如有需要,該實驗室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提供檢測服務。
廣州“火眼”是誕生于戰疫過程中的整體解決方案,氣膜“火眼”以阻燃、耐磨、穩定性高的PVC材料作為建筑主材,通過雙層氣膜形成氣拱結構提供負壓環境,達到符合BSL-2級實驗室的要求。
“氣膜實驗室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移動,適用于應急狀態,能夠實現靈活選址、快速運輸、快速布局、快速建設、快速啟用等要求。”華大基因廣州火眼實驗室總指揮杜玉濤告訴記者,火眼實驗室運用了高通量自動化病毒核酸提取儀等多種科技,能保證高效安全處理樣本,以最大通量應對廣州的核酸大規模人群篩查任務。
全球最大規模氣膜艙“火眼”實驗室亮相廣州
記者現場看到,氣膜“火眼”的20個艙體,在體育館里整齊排列。據介紹,上述艙體可自由結合成多種組合,組合數量可根據設備數量進行氣膜艙比例調配。每組分為試劑配制倉、掃碼取樣倉、核酸提取倉、核酸擴增倉。
此次落地廣州的“火眼”實驗室,是全球戰疫的老兵,也是中國海外戰疫的科技名片。
截至2020年末,“火眼”實驗室在武漢、深圳、北京、石家莊、哈爾濱等國內多個主要城市落地,同時在阿聯酋、文萊、塞爾維亞、沙特、菲律賓、加蓬、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和運營“火眼”實驗室。迄今已有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座“火眼”實驗室已啟動或在建設中。
此次在廣州落地的火眼實驗室,有哪些“硬核科技”呢?火眼實驗室負責人唐美芳告訴記者,在氣膜實驗室中,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和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都是華大自主研發制造的。
全自動化分杯處理系統每40分鐘可處理192例樣本
“分杯系統每40分鐘可處理192例樣本,自動化核酸提取儀每日最高可處理1萬例樣本。”唐美芳告訴記者,核酸檢測平臺的自動化、智能化、國產化,不僅提升了檢測效率,也大幅降低了實驗人員感染的風險。
廣州“火眼”每日最高可檢210萬人份樣本
據悉,此次廣州“火眼”集結了三種不同形式的實驗室—氣膜版、翼艙版、方艙版,可滿足不同場景檢測需求。其中,翼艙“火眼”是目前日通量最高的移動檢測實驗室,由實驗室與大型貨車相結合,日檢測量可達6萬單管。而方艙實驗室是模塊化集成設計,每日可以完成3萬人份核酸樣本檢測,同時能夠整體車載使用,減少了樣本運送流轉的時間和患者的流動,可以有效控制疫情散播。
“我們希望火眼實驗室在疫情過后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政府的戰略儲備,在宮頸癌篩查、出生缺陷篩查等方面提供集成解決方案,在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可馬上入場,投入運用。”杜玉濤表示。